灯夕花朝都已过,石泉槐火又将新。
故乡失业荆榛满,客子长饥雨雪频。
底处桃源堪避世,何人橘里得藏身。
朝家细核丁黄籍,食指虽多无绢银。
【注释】
- 灯夕:指元宵节后的夜晚。
- 石泉:指泉水流经的石头,这里泛指水边。
- 槐火:指用槐树枝燃烧起的火,这里指烧槐枝以驱邪避疫的习俗。
- 故乡:指家乡。
- 荆榛(jīn zhēn):丛生的草和灌木。
- 客子:旅居他乡的人。
- 桃源:传说中的理想境界,在今湖南常德市附近。
- 橘里:指橘树成林的地方,这里泛指隐居之地。
- 丁黄籍:指户籍簿上记录着的户口名册,这里借指人口众多。
- 食指:指人口。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颠沛流离、生活困顿的现实处境。诗中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首联“灯夕花朝都已过,石泉槐火又将新。”写节日已过,春意阑珊。“石泉”“槐火”二句,点明时令,又写出了诗人对节日的厌倦之情。颔联“故乡失业荆榛满,客子长饥雨雪频。”写诗人漂泊在外,生计无着。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颈联“底处桃源堪避世,何人橘里得藏身。”写自己理想的隐居之地,但现实却是“桃源难觅,橘里难寻”。尾联“朝家细核丁黄籍,食指虽多无绢银”写朝廷统计户口,而百姓却无衣无食。诗人感叹自己虽然有众多的人口,却没有衣食之需。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疾苦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