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峰没空苍,近树森立壁。
丛篁郁长汀,茅茨露半脊。
归舟何处家,中流弄长笛。
或恐画师身,留此黯淡迹。
【注释】
萧照:唐代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没:消失,看不见。
空苍:高远空旷的天空。
森然:形容树木茂密。
篁:竹林。
郁:茂盛。
汀:沙洲。
茅茨:指茅草屋的屋檐和门框。
中流:江中。
弄:吹奏。
或恐:恐怕。
黯淡:不鲜明。
【赏析】:
题萧照《画卷》
这是一首题萧照《画卷》诗,诗人在欣赏萧照所画山水时,不禁想起自己漂泊异乡的身世,从而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诗意境幽深,含蓄蕴藉,情调凄婉动人。
首联“远峰没空苍,近树森立壁。”写远景。诗人站在岸边观看萧照的画作,只见远处山峰隐没于茫茫苍穹之中,而近处的树林却耸立如墙。两句通过“没”、“森”这两个动词,写出了山势的雄壮与树木的密集。“峰”字点明景物所在,“空苍”二字则描绘出一幅空阔无物、只有苍茫天空的背景画面,为下联作铺垫。《世说新语笺疏》引王隐《晋书》:“谢安游处,常令儿小据胡床,南面坐。大儿七八岁时,已见模象人骑驴过,或使小童抱乘。问其故?答曰:‘夏月昼暖,令小童脱衣,平躺在地上,乘马跨之,此是骑驴法也。’”可见古代儿童游戏之习气。这里以“归舟”喻指儿童骑驴,而以“弄长笛”喻指儿童嬉戏。这两句从侧面描写萧照的画作,既突出了山川的雄伟壮丽,又表现了山林的幽深寂静;既写出了画卷上山势之峻峭,又有林木之茂密。
颔联“丛篁郁长汀,茅茨露半脊。”写近景。诗人移步到画卷的近处,看到一片茂密的丛林覆盖着长长的沙滩,那茅屋的门扉和房瓦露出一半。这句描写了画卷上的树木繁盛、林间空地开阔、茅舍稀疏、竹木参天的景象。“丛篁”即“竹林”,“郁”即“茂密”,“汀”指沙滩,“茅茨”指简陋的房屋。“露半脊”即指房屋的后部。
颈联“归舟何处家,中流弄长笛。”写舟中之人。诗人想到画卷上有一艘小船停在江边,船上的人正在吹奏长笛。这句描写了画卷中的船只与人物相映成趣,既表现出画中人悠闲惬意的生活情趣,又烘托出画中人的悠然自得。
尾联“或恐画师身,留此黯淡迹。”写画师。诗人看到萧照所画的画卷如此生动传神,心中不由得生出疑问,恐怕画中的那些山水人物都是画师亲自创作的吧?这样看来,画师的这些作品就会黯然失色了。这句既是诗人的反问,又是他的感叹。诗人在欣赏萧照的画作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世遭遇,从而引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观画为题材,通过对萧照画卷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诗人运用多种手法,将观画过程中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还巧妙地借助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归舟何处家,中流弄长笛”一句中的“归舟”,暗含了诗人漂泊在外的身世感受;“或恐画师身,留此黯淡迹”一句中的“黯淡迹”,则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