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因物之累,物尝不厌名。
标之曰到难,日有车马声。
苍崖匪才凿,洞室百步宏。
潜龙想鳞鬣,石乳悬旒缨。
溪流湛其中,吞吐日月精。
其源咫尺耳,盥濯未尝经。
我来先振衣,色变水石清。
倚杖聊四顾,高低古今铭。
颇恨辙迹多,不益云萝情。
西南有复岭,烟霞昼晦冥。
呼僧指问之,山外或小平。
茅茨构石壁,兔鹿浑微生。
沉吟幽栖地,雅兴宿志并。
何时一椽屋,散发入岩坰。
脱略五千言,坐忘六尺形。
看云会所适,以此休馀龄。
碧落洞
名因物之累,物尝不厌名。
标之曰到难,日有车马声。
苍崖匪才凿,洞室百步宏。
潜龙想鳞鬣,石乳悬旒缨。
溪流湛其中,吞吐日月精。
其源咫尺耳,盥濯未尝经。
我来先振衣,色变水石清。
倚杖聊四顾,高低古今铭。
颇恨辙迹多,不益云萝情。
西南有复岭,烟霞昼晦冥。
呼僧指问之,山外或小平。
茅茨构石壁,兔鹿浑微生。
沉吟幽栖地,雅兴宿志并。
何时一椽屋?散发入岩坰。
脱略五千言,坐忘六尺形。
看云会所适,以此休馀龄。
【注释】:
名:名号,这里指洞穴的名声、名称。
物:事物,指岩石。
物尝不厌名:事物不会满足于自己的名声。(“物”是动词,意为事物)
标之曰到难:把洞口称为“到难”。
车马声:形容山中车船往来的声音。
苍崖:青色的山崖。
匪:非,不是。
才:仅仅,只是。
百步:一里路。
潜龙:指潜藏的龙。
鳞鬣:龙身上的鳞片。
悬:悬挂。
旒缨:古代帝王冠上装饰的玉串(“旒”是冠下垂挂的玉串;“缨”是系冠的彩色丝带)。
溪流:山中的流水。
吞吐:流入和流出。
日月精:日月的精华。
咫尺:非常近。
濯:洗。
振衣:抖开衣服。
色变:颜色改变。
倚杖:拄着手杖。
古今铭:历代的石刻铭文。
辙迹:车轮走过的痕迹。
云萝情:飘渺的云雾和缠绕的藤萝。
复岭:复岭山,在四川峨眉山南面,因峰峦重叠而得名,又叫九老峰。
茅茨:用茅草盖成的屋顶。
兔鹿:指山中的兔子和鹿子。
沉吟:深思。
雅兴:高雅的兴趣。
椽:栋梁。
发:散开。
脱略:超脱遗忘。
坐忘:坐着忘了自己身体的存在,即出神。
会所:佛寺。
息:居住。
斋:素食、清淡的饮食。
斋戒、修道、修行等宗教活动时吃素为一种修行方式。
六尺形:六尺长的形体。
岩坰:山林原野。
五千言:指《老子》五千字,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六尺形:形容人的精神高洁如六尺长的形体。
看云会所适:看云彩来临时的景色。
以:因为;由于。
此:这。
余:剩下的。
休馀龄:休息余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一个名叫“碧落洞”的山洞的赞美之作,全诗共70字,分为八节,每节8-10行不等,每句七字,韵脚为“下平八庚”“去声二十四敬”,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充满了浓厚的道教色彩。
第一段写山洞的得名与特点:这个山洞之所以叫“碧落洞”,是因为其名来自自然,而自然之物总是不满足于自己的名声,所以它自封为“碧落洞”。同时,这个山洞的名字也暗示了这个山洞的特点,它的洞口虽然只有一丈宽,但却有十里长,因此人们称之为“碧落”,也就是“碧绿的落日”,这是对这个山洞名字的巧妙解读。
第二段描绘山洞的内部景象:山洞内部宽阔深远,可以容纳百辆车马,而且还有清澈的溪流在其中流动,这里的水流就像日月的精华一样珍贵。这里的山石也是千奇百怪,有的像蛟龙的鳞甲,有的像是悬在空中的玉石,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三段抒发诗人的情感:诗人在这里深深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和和谐,他的内心也因此变得宁静下来,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存在。他的这种情感和态度,就像是在看云彩变化时所感受到的美景一样,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第四段描绘山洞周围的环境:山洞周围的风景如同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既有高山也有流水,既有飞鸟也有走兽,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在这里,诗人仿佛找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第五段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他渴望过上那种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希望像一只自由的鸟儿,可以在山林原野中自由飞翔,享受那份宁静和自由。
第六段再次强调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自己能够像那个山洞一样,拥有一颗超脱世俗的心,能够在自然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第七段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期待有一天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木屋,在那里可以放下自己的身心,享受那份宁静和自由。
第八段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期待:他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过上那种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让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