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杨处士,今作岸禅师。
懒散元非我,熙怡竟有谁。
长应心似水,不复口如碑。
此处真安稳,何人妙得知。

注释:

  1. 智岸:诗人自称。往钱塘索妙乐庵诗,即去钱塘找妙乐庵求诗。
  2. 杨处士:指杨万里的字,也是指作者杨万里自己。
  3. 岸禅师:指慧远法师,也是作者自号,以表明自己的修行和追求。
  4. 懒散元非我:意为我本来懒散,并非我所愿。
  5. 熙怡竟有谁:意为快乐愉悦竟然是谁所为。
  6. 长应心似水:意为应当像水一样宁静。
  7. 不复口如碑:意为不再像碑文那样刻板。
  8. 此地真安稳:意为这个地方真是安宁舒适。
  9. 何人妙得知:意为谁能够理解这种境界呢?
    赏析:
    这是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修行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修行者内心的感悟。
    开头两句“向日杨处士,今作岸禅师”,描绘了作者从杨处士变成了岸禅师的过程。这两句话既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变化,也反映了修行者的生活状态。
    中间四句“懒散元非我,熙怡竟有谁,长应心似水,不复口如碑”,则是作者对修行者内心世界的描述。他认为修行者应该像水一样,宁静而深沉,不受外界干扰。而口舌之辩,则如同碑石,过于刻薄,不利于修行者的心性修炼。
    最后两句“此地真安稳,何人妙得知”,则是诗人对修行生活的感慨。他认为,只有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这种境界。而那些不理解的人,则如同浮云过眼,无法真正领悟修行的奥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