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初无欠与馀,盈虚消息自洪垆。
晴空已见云如火,秋穫难期米似珠。
剧邑君宜形远虑,泮宫我亦念群枯。
若为惊起苍龙睡,赖有新诗胜大雩。

【注释】

  1. 造物:指天。无欠(jiǎn):没有遗漏。馀:指万物,包括人。
  2. 盈虚:盈亏、盛衰。消息:变化。自洪垆:自然形成。洪垆(lú):大炉,这里指大地。
  3. 晴空:晴天的天空。云如火:形容天空中乌云翻滚如燃烧的火焰。
  4. 秋穫:秋天收成。难期:难以期望。米似珠:形容丰收之年,粮食堆得像珍珠一样多。
  5. 剧邑:大城市。君宜:你应当。形远虑:考虑得长远些。
  6. 泮宫:古代学宫,这里指京城的学校。我亦念群枯:我也想着百姓们因旱灾而受的苦难。
  7. 若为:何止;怎能。惊起苍龙睡:惊醒了蛰伏在地下的龙。比喻惊动了沉睡中的人才或事物。苍龙:指贤能的人,龙在古人心目中象征着尊贵和力量。大雩(yú):一种求雨的祭礼,雩,求雨。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造物”为题,借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现其对政治现实的关注和担忧。全诗共八句,每句四字,韵脚为上平九青韵。首句点明主题,指出自然界万物的生灭、盛衰,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并无欠缺与余留,从而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第二句承上而来,进一步说明自然界的盈虚变化,都来自于自然的形成过程,无需人为之力。第三、四句描写天气变化,晴空万里,乌云翻滚,如同火海,秋收时节,庄稼丰收,金黄一片,犹如满地珍珠。第五、六句是说诗人看到繁华的城市、繁忙的都市生活时,不禁联想到那些因干旱而受难的百姓们,因此感到忧心忡忡。末两句则运用典故表达诗人的忧虑和关切之情。“若为”一词,将前文所提及的担忧之意引向深入,诗人不禁惊叹:怎么能仅仅唤醒蛰伏于地下的龙?这龙就是那些贤能之士啊!最后一句“赖有新诗胜大雩”,意味着诗人凭借自己的才华创作出诗歌来,能够起到像求雨祭礼那样的作用,使天地间重新迎来雨露,使百姓得以解困。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现实的担忧,又寄寓了诗人希望国家能够重获生机的美好愿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