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期骨发已埃尘,谁谓知音不复生。
触处折杨争属和,独君忘味叹遗声。
荜门寒日正多暇,玉麈高谈相与清。
鹤举鱼沉重惆怅,一樽麦酒荐藜羹。
这首诗是王维与朱仲明的赠答之作。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子期骨发已埃尘,谁谓知音不复生。”
子期,春秋时楚国的著名琴师,孔子的学生。他弹琴技艺高超,能够理解各种乐曲的情感。这里比喻朱仲明是一位懂得欣赏音乐的人。”骨发已埃尘”形容朱仲明年事已高。”谁谓知音不复生”意思是说,谁能说像子期这样的人已经去世,再也找不到了?这是表达对朱仲明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触处折杨争属和,独君忘味叹遗声。”
“折杨”是一种乐器,这里用来象征和谐的音乐。”属和”即指附和,这里表示朱仲明对音乐的喜爱和欣赏。”独君忘味叹遗声”意味着只有你能够忘记自己的口味,去感受和欣赏那些已经失去的美妙声音。这是赞扬朱仲明的品味和鉴赏能力。
“荜门寒日正多暇,玉麈高谈相与清。”
“荜门”是简陋的门,用来形容朱仲明的家境贫寒。”寒日”表示天气寒冷。”玉麈”是一种古代的拂尘,这里用来象征朱仲明的高洁品格。”高谈”表示朱仲明的高雅谈吐。”相与清”即相互之间保持清醒、清明的状态。这是描绘朱仲明的高尚品格和他与人交往时的清正廉洁。
“鹤举鱼沉沉重惆怅,一樽麦酒荐藜羹。”
“鹤举鱼沉”用来形容朱仲明晚年生活的艰辛。”沉重惆怅”则表达了他的无奈和感慨。”一樽麦酒”指的是简单的饮食,”荐藜羹”则是用简单的野菜汤来款待客人。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诗人对朱仲明晚年生活的同情和关心。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诗人与朱仲明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相互之间的赞赏之情。诗中通过描绘朱仲明的生活状态、品味和人格魅力,以及诗人对他的怀念和赞美,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整首诗也充满了哲理和人生感悟,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