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衣不解颜,忧民向来急。
天高委真符,年丰兆原隰。
连山水气昏,过云雁声涩。
先春凌马奔,投隙作尘入。
濒竹乍萧萧,惊风还汲汲。
颇轻花斗狂,肯共雨争湿。
夜半回晓光,木杪森鹄立。
开编适吾心,鼓枻辍清集。
一饱傥可偿,万事非所及。
想见秋稼前,腰镰荷青笠。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次韵韩君表雪中感怀》。
首句“龙衣不解颜”中的关键词“解”和“颜”分别是“解下”、“脸色”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人的脸色因寒冷而变白。
第二句“忧民向来急”中的关键词“向来”表示时间上的一种延续状态,即一直以来都很担忧百姓的情况。
第三句“天高委真符”中的关键词“天高”是指天空非常高远,而“真符”则是指真正的使者或神灵的象征。这里可能暗示着某种重要的使命或责任。
第四句“年丰兆原隰”中的关键词“原隰”是指原野上的低洼地带,这里可能意味着丰收的景象出现在广阔的原野上。
第五句“连山水气昏”中的关键词“连山”是指连绵不断的山脉,而“水气昏”则表示雾气弥漫的景象。这里描绘了一幅山峦叠嶂、水汽蒙蒙的冬日景色。
第六句“过云雁声涩”中的关键词“过云”是指飞过的云层,而“涩”则表示声音听起来不太悦耳。这里可能是在形容雁群经过时发出的叫声,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第七句“先春凌马奔”中的关键词“先春”是指春天的开始,而“凌马奔”则表示马儿奔腾的样子。这里可能是在描述春天到来时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第八句“投隙作尘入”中的关键词“投隙”是指投到缝隙中,而“作尘入”则表示尘土飞扬。这里可能是在形容风雪过后大地被吹得到处都是灰尘的景象。
第九句“濒竹乍萧萧”中的关键词“濒”是指靠近的意思,而“萧萧”则表示风吹树叶的声音。这里可能是在描绘竹林中风吹树叶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第十句“惊风还汲汲”中的关键词“惊风”是指突然刮起的强风,而“汲汲”则是匆忙忙碌的样子。这里可能是在形容风势猛烈时人们忙碌的身影。
第十一句“颇轻花斗狂”中的关键词“轻”是指轻视的意思,而“斗狂”则表示与花儿争斗的豪放气概。这里可能是在形容诗人不与花儿争艳的态度。
第十二句“肯共雨争湿”中的关键词“肯”是指愿意的意思,而“争湿”则表示与雨水争夺湿润程度的意思。这里可能是在形容诗人对雨水的态度:宁愿自己保持干燥,也不让花儿沾湿。
第十三句“夜半回晓光”中的关键词“夜半”是指深夜时分,而“回晓光”则表示早晨的阳光。这里可能是在描绘夜晚到早晨的过程,给人一种时光流转的感觉。
第十四句“木杪森鹄立”中的关键词“木杪”是指树木的顶端,而“鹄立”则表示像天鹅一样站立的样子。这里可能是在形容树枝上鸟儿们整齐站立的景象。
第十五句“开编适吾心”中的关键词“编”是指书卷,这里指打开书本来阅读。这里的“适吾心”可能表示阅读书籍能够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或者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第十六句“鼓枻辍清集”中的关键词“鼓枻”是指划桨击鼓的动作,而“辍清集”则表示停止清理水面的动作。这里可能是在形容一个人悠闲地划船、欣赏风景的场景。
第十七句“一饱傥可偿”中的关键词“一饱”是指吃饱,而“傥可偿”则表示或许可以偿还的意思。这里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对美食的渴望,希望能够通过品尝一顿美餐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第十八句“万事非所及”中的关键词“非所及”是指无法达到的程度,这里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对于生活中种种烦恼和困扰的无奈。这里可能暗示着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
这首诗是陆游在元祐年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抒发他对雪景以及生活的感慨为主题。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龙衣、真符、山巅、水气、飞雁、竹林、风雨、花朵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冬日景象。同时,诗歌的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