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读一卷经,暮读一卷书。
一卷复一卷,三藏与五车。
儒释本不异,昧者自亲疏。
昧者不足道,明者当何如。

【注释】

偶书:即《偶成》,是一首题画诗。

朝读一卷经,暮读一卷书:早上读书,晚上看经书。

一卷复一卷,三藏与五车:每天重复地读着一卷又一卷的书卷,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儒释本不异:儒者与佛教本是相同的道理,没有两样。

昧者自亲疏:愚昧的人自己觉得亲疏远近。

昧者不足道:对于愚昧无知的人来说,不值得谈论。

明者当何如:明智的人应该怎么做?

【译文】

早先读一本书,晚后又读一本书,一天又一天的重复,积累了很多的知识。儒家和佛教原本是没有差别的,但愚昧的人却自以为是地认为有差别。愚昧的人不值得一提,明智的人应该怎样去做呢?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五年(西元一〇八二年)二月写的。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他在这里写下了这首《偶书》。

首联“朝读一卷经,暮读一卷书”两句,点出读书的时间与环境。“一日之际,有古今之殊;十年之计,分死生之变”(《前赤壁赋》),读书人应该把时间用在正事上,而不应该整天沉迷于书本之中。

颔联“一卷复一卷,三藏与五车”两句,进一步说明读书的意义。苏轼说:“三藏”(佛家经典集)“五车”(形容读书之多),这两句话,既是说他自己读过的书籍很多,又是说他所读的佛家经典也很多。“三藏”一词出自《汉书·艺文志》引《七略》:“《易》曰:‘探匮索隐,钩深致远’,此之谓也。”意思是说,探索书中隐秘之处,深入理解其中意义,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五车”一词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臣闻太公望,吕尚者也,尝穷困,钓鱼于渭滨矣,愿委身下取焉。太公不受,太公曰:‘使垂钓者得金,吾为汝取之。’太公于是钓钩挂榆荚于纶末,植尾于竿末,而曳纶沉于溪水。俄而鱼跃而出,顾观其钩,无异丝网。太公曰:‘夫投纶释钩,以惊求之,钩牵纶绝,则失所得矣。’乃抚手而笑,去钓而归。”这是说,太公望曾经穷困潦倒,在渭河边钓鱼时,希望投币给渔夫。但是渔夫不肯接受,太公便把自己的头发系在钓钩上,把尾巴系在钓竿末端,然后把钓钩放入水中。不久鱼跃了出来,回头看看自己的钓钩,发现它并没有像丝网那样的陷阱,于是大笑道:“投钓取鱼,钩线被拉断,就失去了钓到鱼的机会。”于是太公挥挥手离开钓鱼者走了。这里所说的“五车”,就是指大量的书籍。

颈联“儒释本不异,昧者自亲疏”两句,是对前面两句的进一步解释。苏轼说:“儒释本不异”,“儒释”,指儒家、佛教。“儒释本不异”,就是说儒家、佛教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昧者自亲疏”,愚昧的人自己觉得儒家、佛教是有亲有疏的。这里所指的“昧者”,就是后面所提到的那些愚昧的人。这些人只看到儒家、佛教表面上的不同,看不到它们本质上的相同。

尾联“昧者不足道,明者当何如”两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与展望。苏轼说:“昧者不足道”,就是说那些愚昧无知的人不值得一谈。“明者当何如”,就是问那些明智的人应该怎么做?这一句是全篇的总结,也是对读者的号召。

这首诗的主旨,是告诫人们不要因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多,就看不起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要谦虚地学习别人的优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