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芝初无根,生自孝诚里。
孝哉本于诚,非缘利心起。
无芝非所怍,有芝非所喜。
不期芝有无,秀出乃如此。
养志勤色难,送终极哀毁。
既葬不忍归,结庐独留止。
孺慕秋复春,泪接九泉水。
比邻或未知,天已知之矣。
因芝示邦人,邦人争赞美。
会逢当路贤,荐此八行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咏张公奭庐墓有芝三本》,全诗如下:
咏张公奭庐墓有芝三本
此芝初无根,生自孝诚里。
孝哉本于诚,非缘利心起。
无芝非所怍,有芝非所喜。
不期芝有无,秀出乃如此。
养志勤色难,送终极哀毁。
既葬不忍归,结庐独留止。
孺慕秋复春,泪接九泉水。
比邻或未知,天已知之矣。
因芝示邦人,邦人争赞美。
会逢当路贤,荐此八行始。
【注释】
- 张公奭:即张皋,字子寿,洛阳人。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殿正字等职。他为人正直,关心国事,为官清廉。
- 孝诚里:指洛阳城西孝文帝庙附近的居民区,因为张皋曾担任过那里的县令而得名。
- 孝:孝顺。
- 本:根本,指人的品德。
- 诚:诚实。
- 非:同“非”,不是。
- 有:同“又”,这里表示“有”的意思。
- 无:同“毋”,不要。
- 所:代词。
- 怍(zuò):惭愧,内疚。
- 难:艰难。
- 终:结束。
- 九泉:地下,坟墓。古代传说人死之后魂魄归于九泉之中。
- 知:了解,知道。
- 因:依靠,凭借。
- 兹:这,此。
- 八行:泛指良好的品行和操守。《论语》中孔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八行”是指良好的品行和操守。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咏赞灵芝,表达了对张皋的敬仰之情。全诗以灵芝为线索,通过咏叹灵芝的生长、繁衍、凋零以及人们对它的珍爱,来抒发作者对张皋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首联“此芝初无根,生自孝诚里。”开篇点题,指出灵芝生长于孝诚里,但并非无根之草,而是有其生长之地。这里的“孝诚里”是指洛阳城西孝文帝庙附近的居民区,因为张皋曾担任过那里的县令而得名。这两句既揭示了灵芝的生长环境,又暗示了张皋曾经担任过的地方官吏身份。
颔联“孝哉本于诚,非缘利心起。”进一步强调了张皋的品德高尚,他的品格源于诚实守信之心,而非贪图私利的动机。这一联既与首联相呼应,又为下文的赞颂做好了铺垫。
颈联“无芝非所怍,有芝非所喜。”表达了一种矛盾心态。既然没有灵芝,就不会感到羞愧;而有灵芝,也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这两句既表现了作者面对灵芝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张皋人品的认同和赞誉。
尾联“不期芝有无,秀出乃如此。”则进一步描绘了灵芝的生长过程,它并不刻意追求有无之分,却能自然地展现出自己的美丽。这既形象地描绘了灵芝的特性,又寓含了对张皋品质的赞美之情。
诗中还多次引用了古人的言论,如“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学而》)、“夫仁者先难而后获。(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梁惠王下》)等等。这些引语既是对张皋品格的评价,也是对他人格的赞扬。
最后两句“因芝示邦人,邦人争赞美。”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张皋的崇敬之情。他认为张皋的品质如同灵芝一样珍贵难得,因此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他。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他对道德品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