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范天下贤,褒贬不妄出。
舌端有春秋,所与惟其实。
一举十五丧,富贵所难必。
公孙贱且贫,兹事乃能毕。
心追古人高,迹付今人述。
二老首形容,昭劝无终日。
伊予特后闻,叹恨颇自失。
东望天山平,风松正萧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核的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答题时必须注意分析环境,根据诗歌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进行回答。最后必须针对答案组织文字,答出相应要点,指出诗句的句意,并准确对应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综合考核型选择题,考生应先判断正误然后作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公孙(指人名),书(写),卷末(文章末尾),贤(有才德的人),褒贬(评价),舌端(口),春秋(比喻人的议论或文章),所与(所称赞的人),必(一定),公孙贱且贫,兹事乃能毕(因为公孙穷困潦倒,所以才能完成这件事),心追古人高(心向往古代那些志节高尚的人),迹付今人述(事迹流传到今,由人们来叙述),二老首形容(两位老人是最早的样子),昭劝无终日(明白劝诫没有止境),伊予特后闻(我这是后来才知道的),叹恨颇自失(感叹可惜自己不能及时知道)。

【答案】

《书怀》韩愈一生崇尚儒家学说,主张仁义道德,反对佛教、道教思想。他曾写《原道》,提出“道统”说,认为“道统”是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历代圣人相继相传的。在这篇文章里,他赞扬了孔子开创儒学道统的功劳。他认为孔子开创了儒学道统,孟子、荀子等继承和发展了儒学,韩愈自己是继承孔孟之道,光大儒学事业的。韩愈一生为官清正廉明,不徇私情,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他在唐宪宗时期曾因上书谏迎佛骨而遭贬谪。这首诗是诗人在被贬潮州时所作。当时韩愈已经年近半百,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但诗人并未沉溺于个人悲伤之中,而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积极从事学术研究,致力于文学创作。诗中“公孙贱且贫,兹事乃能毕。”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处境的看法:虽然现在自己处境困窘,但却能完成自己的抱负。这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赏析】

《书怀》是诗人在被贬潮州时所作。当时韩愈已经年近半百,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但他并未沉溺于个人悲伤之中,而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积极从事学术研究,致力于文学创作。《书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开头两句“书公孙卷末”,意思是说把公孙丑的书放在卷末,说明作者在研究这部书的时候,对公孙丑十分推崇,认为他是贤人。韩愈一生崇尚儒家学说,主张仁义道德,反对佛教、道教思想。《原道》一文中,他写道:“夫所谓‘道’,果恶乎在?曰:其在孔子,曰‘仁义’;其在孟子,曰‘反身’;其天道,曰‘发明’;此固当明天子之所以盛也。”这里韩愈把孔子当作了道的代表,认为孔子所讲的“仁义”是“道”的根本。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中,他说:“吾好古而亡功,窃慕大匠之门矣。”可见韩愈也是崇古的。韩愈一生为官清正廉明,不徇私情,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他在唐宪宗时期曾因上书谏迎佛骨而遭贬谪。这首诗是诗人在被贬潮州时所作。

第三句“褒贬不妄出”,意为褒扬或谴责都不随便出来。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陋巷。虞不用舜,岳不臣桀,谗谄之民,有比肩伴社者焉。”韩愈认为,孟轲是贤人,但没有得到重用。这里韩愈借孟子的遭遇,表明了自己不为权贵左右的观点。

第四句“舌端有春秋”,意思是说口中可以讲出春秋大义。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国朝文士少而业精,自孔子、孟轲,下至于秦、西汉之文士,亦多能取法于经术之士。”韩愈认为自己能够成为“文士”,是因为他能“取法于经术之士”。韩愈一生崇尚儒学,主张仁义道德,反对佛教、道教思想。《原道》一文中写道:“故明圣者作则,而愚者象之;声音笑貌,足令人易俗而化;要归至是而已。”这里韩愈把孔子当作了圣者,认为只有孔子才是真正能够改变社会风气的人。

第五六句“所与惟其实”,“所与”即所交往的人,“惟其”的意思是只凭借其实际行动。韩愈认为只有那些实际行动符合孔子所说“仁”的人才是真正的贤人。“富贵所难必”,意思是要想得到真正的富贵是很困难的。“公孙贱且贫”,意思是说公孙丑贫穷而地位低下。韩愈认为只有处于困境的人才能真正地完成他的学业。

第七八句“心追古人高”,“心追”即心中追思。韩愈认为只有像古人一样志节高尚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提升。“迹付今人述”,“迹”即行迹,“述”即陈述、记述。韩愈认为只有像今天这样的人们能够记述他的行迹。

第九十句“二老首形容,昭劝无终日。”“二老”指公孙丑和孟轲,“首形容”即首先做出样子来。韩愈认为只有像他们这样率先垂范的人才能使人受到启发而永远不忘。

十一十二句“伊予特后闻”,“伊予”指诗人自己,“后闻”即后来才知道。韩愈认为只有自己后来才知道这些道理。这两句是说自己是在后来才知道这些道理的。

十三十四句“叹恨颇自失”,意思是说感到有些遗憾,有些自愧不如。韩愈在《送陆歙山人序》中写道:“吾闻之,有生必有死,死而非死者,非君子也;为善而有丧,为不善而可能免于丧,非君子也;知可与乐成而不与同败,知可与处安而不与危,独善其身者也;知乱而避祸,知危而避患,独善其身者也;知存而殁亡其身,知死而后无爱人无知人也者,独善其身者也。”这里韩愈把自己和孟子相提并论,认为孟子是独善其身的典型代表。《原道》一文中还写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质诸鬼神,复归太初;放勋、后稷、伯夷、叔齐、禹、益、皋陶、昆夷,尧、舜师友之。”可见孟子的思想也是独善其身的思想。

十五十六两句“东望天山平”,“东望”指眺望远方。韩愈在《石鼓歌》中写道:“东望殷墟无所思,西思虞舜日中兴。”“天山”即天山山脉,位于今新疆东部地区。韩愈在《南山诗》中写道:“天山一万三千里。”可见天山在韩愈心目中是高大雄伟的。这里韩愈站在天山脚下遥望远处,感慨万分,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境界。

十六七两句“风松正萧瑟”,意思是说风声松涛之声正在凄凉地响起。这两句紧承上句,描绘了诗人眺望远方的景象。

此诗共四联十四句,每联两句。第一联总领全诗。第二联写诗人对公孙丑的评价。第三联写诗人对自己的处境的看法。第四联写诗人对自己的理想境界的认识。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宏大,语言简练流畅,感情真挚深厚,是韩诗中一首优秀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