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压神龙三四秋,良材应是鬼神搜。
猿猱争饮涧中水,草木不知天下秋。
隐士闲行随白鹿,道人长往驾青牛。
灵源自与天河接,谁信江淮是末流。

【注释】:

桥压神龙三四秋,良材应是鬼神搜。

猿猱争饮涧中水,草木不知天下秋。

隐士闲行随白鹿,道人长往驾青牛。

灵源自与天河接,谁信江淮是末流。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赞美桥的高大、雄伟,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桥,后两句写景致,最后归结到“谁信”二字上,意在表明自己的志向。

首联“桥压神龙三四秋,良材应是鬼神搜。”写桥的气势。这里以神龙比喻桥,既形容了桥的雄姿英发,又突出了桥的巍峨壮观。诗人认为这座桥是“良材”之作,所以“鬼神”也会来寻觅它。这一联,诗人运用想象,以夸张的手法,把一座宏伟壮丽的大桥写得活灵活现,形象鲜明。

第二联“猿猱争饮涧中水,草木不知天下秋。”写桥下景色。诗人用两个典故:一是“猿猱竞攀援”,二是“草木不知春秋”。前者是说桥高耸入云,猿猴要想上去都困难,而桥下的水流却能自由地从桥下穿过,这就充分表现了桥的高峻。后者则是说桥下的流水潺潺,桥上的行人却根本察觉不到四季的变化。这样写既表现出桥的高度,又写出了它的坚固。这一句,诗人巧妙地将景物与人融为一体,使人感到这座桥仿佛是一座有生命的巨人,正站立在那里,俯视着人间的一切。

第三联“隐士闲行随白鹿,道人长往驾青牛。”写的是桥旁的景物。这里诗人用典:一是“隐士”即指仙人,他常常骑着白鹿游山玩水;二“道人”指的是道士,他常驾着青牛到处游玩。这两个典故都是用来衬托桥的雄伟壮丽的。诗人用“随”、“长往”等字来表达桥和隐士、道士的关系密切,从而突出了桥的神奇、神秘,也表达了自己对桥的喜爱之情。

第四联“灵源自与天河接,谁信江淮是末流。”写桥的远景。诗人用“灵源”一词,指代桥本身。这一联的意思是:从桥头望去,可以看到天河与之相连,真是奇妙极了。诗人用一个反问句,表示他对这个景象并不感到惊奇,因为这是他早就预料到的。他想到的是:“谁信江淮是末流。”意思是说:谁能够相信长江、黄河下游就是中国江河的最后一流啊!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写得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诗的前两联写大桥的雄姿英发和气势恢弘;后两联写桥边的景物以及与桥相连的天河之景;尾联写诗人对桥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展望。整首诗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