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相连等贯珠,高秋登览兴何如。
安得□借世人□,仙境宁嫌释氏居。
□甚□宜深避□,□然剩喜共逃虚。
重游未必欢□□,石上聊得岁月书。

这首诗是作者在宝祐甲寅巧夕陪赵帘溪游乳洞时创作的。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三洞相连等贯珠”
  • 注释:这里的“三洞”指的是佛教中的三个重要的洞穴或洞府,通常被关联到道教中的洞天福地。它们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神仙居住的地方,也象征着道教的修炼之地。”等贯珠”可能意味着这些洞穴或洞府相互连接、相通。
  1. “高秋登览兴何如”
  • 注释:在秋天的高山上进行登山游玩,观赏自然风光,感受季节的变化。这里的“兴”可以理解为兴致、兴趣,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心情和感受。
  1. “安得□借世人□,仙境宁嫌释氏居”
  • 注释:这里的“□”可能是省略了的主语或动作,意为如何能够把这样的仙境或洞府借给世人享受。而“仙境宁嫌释氏居”则表明,即使是在佛家看来也是值得追求的仙境,更何况是在道家所认为的更接近自然的“仙居”。
  1. “□甚□宜深避□,□然剩喜共逃虚”
  • 注释:这里提到的“□”应该是一个形容词或者副词,与前面的“□”呼应,表示一种需要避免的事物或环境。而“□然剩喜共逃虚”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逃避现实的渴望,以及通过共同逃离来获得的快乐。
  1. “重游未必欢□,石上聊得岁月书”
  • 注释:尽管可能不是每次重游都能带来快乐,但在这里石上留下岁月的印记也是一种乐趣,就如同在石头上刻下时间的痕迹一样。这反映了一种对时间和历史的尊重,以及对过去经历的纪念。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某种程度的逃避。诗人通过对三洞的描绘,暗示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而结尾部分的石上岁月书,则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对时间的感慨。整体而言,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反思和超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