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函香骨埋沙漠,魂魄多应绕汉庭。
惟有春风知此恨,年年吹拂草痕青。
【注释】
明妃:王昭君。王昭君是汉元帝的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夫人),因被迫出嫁到匈奴而被扣留多年,最后自杀殉节。后人称她的墓为“青冢”。
一函香骨埋沙漠:指王昭君死时,只有一具香木制成的棺材被埋入沙漠之中。
多应绕汉庭:应当环绕着汉朝宫廷。
惟:只,只有。
春风知此恨:春风懂得这种怨恨。
年年吹拂草痕青:每年春风来临时,都会吹拂起草原上的青草,好像在怀念她的身影。
【赏析】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是西汉汉元帝的宫女,也是汉元帝和王皇后的亲妹妹。王昭君以美貌闻名,曾被封为“宁胡阏氏”,也就是“宁胡阏氏”或“宁胡阏氏”的意思,是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公元前50年,匈奴入侵汉朝。汉朝皇帝派使者去向匈奴求救,要求休战议和。王昭君被选为出塞和亲的美女之一,随同汉朝使者一同到了匈奴,嫁给了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第二年春天,呼韩邪单于回到漠北,把单于府从郅居迁至潢池(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王昭君不愿意去,但无奈,还是随呼韩邪来到匈奴。后来王昭君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叫云英,次女叫少君。
王昭君和呼韩邪成亲之后,生活得并不幸福。呼韩邪性格温厚、开明,喜欢中原文化,对王昭君很尊重。王昭君生下的两个女儿都聪明伶俐,受到呼韩邪的喜爱和宠爱。可是,好景不长。公元前33年冬天,呼韩邪突然去世,其子屠耆单于即位。新君屠耆单于对王昭君不怀好意,企图霸占她。王昭君坚决不同意,于是遭到屠耆单于的软禁和折磨。后来,王昭君被送到了大漠以北的乌孙国。乌孙国王昆莫非常喜欢王昭君,把她当作自己的贤妻看待。几年后,昆莫病逝,他的儿子年少,由母亲须靡做主,又把王昭君接到乌孙国内。
王昭君在乌孙国的生活十分幸福。她的两个女儿也在那里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长大后还成了乌孙国的贵人。公元1世纪中叶,匈奴内部发生了内讧,呼韩邪单于的侄子比鞮单于被杀,呼韩邪单于的女婿复株累单于即位,就是汉昭帝时期的乌孙国王翁归靡。翁归靡非常敬重王昭君,经常派人去看望她,给她送去粮食、丝绸、衣物等物品,并请她去乌孙国内游览观光。王昭君欣然前往,一路上欣赏了乌孙国的自然风光,观赏了美丽的花草,心情非常愉快,一路唱起了《昭君怨》这首歌。
诗的首句“一函香骨埋沙漠”,指的是王昭君死后,只有一具用香木制成的棺材被埋葬在荒凉的沙漠之中。这里的“一函香骨”是指王昭君生前的遗体,而“埋”则表示葬入坟墓;“沙漠”则是埋葬的地方。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王昭君在死后,只有一具香木制成的棺材被埋在沙漠之中。这一句既写出了王昭君生前的高贵身份,也写出了她悲惨的命运,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她的同情和惋惜。
第二句“魂魄多应绕汉庭”,指的是王昭君的魂魄应该环绕着汉朝宫廷。这里的“绕”有环绕、徘徊的意思;“汉庭”指的是汉朝宫廷。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王昭君的魂魄应该徘徊在汉朝宫廷周围,无法安宁。这一句既表达了人们对王昭君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人们对汉朝宫廷的眷恋之情。这句中的“绕”字,既写出了王昭君的魂魄徘徊不去的状态,也写出了她的悲愤和无奈。
第三句“惟有春风知此恨”,指的是只有春风懂得这种怨恨。这里的“惟有”是一个强调语气,表示只有春风知道;“知此恨”则表示知道这种怨恨。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只有春风知道人们心中的怨恨。这一句既表现出了人们对王昭君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人们对匈奴统治者的愤怒和不满。这一句中的“惟有”和“知此恨”两个词语,既突出了春风与人们的亲近关系,也强调了春风与人们的共同感受。这句中的“知此恨”三个字,既写出了春风的感知能力,也写出了春风的无情和冷漠。
第四句“年年吹拂草痕青”,意思是说每年春风来临时,都会吹拂起草原上的青草,好像在怀念她的身影。这里的“年年”表示每年都有;“吹拂”则表示轻轻吹动;“草痕青”则表示青草的痕迹。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每年春风来临时,都会吹动起草原上的青草,仿佛在怀念她的身影。这一句既表现了春天的到来,也表现了人们对王昭君的怀念之情。这句中的“年年”和“吹拂”两个词语,既突出了时间的连续性,也强调了春风的持久作用。这句中的“草痕青”三个字,既写出了青草的颜色,也写出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每句话都有深刻的寓意和表达效果。第一句既写了王昭君的悲惨命运,也表达了对她的深深怀念;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她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汉朝宫廷的眷恋之情;第三句既突出了春风与人们的亲近关系,也强调了春风与人们的共同感受;第四句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也表达了人们对王昭君的深深怀念之情。这首诗通过对王昭君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她的深深怀念和对匈奴统治者的强烈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