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昔好武,儒臣皆讳文。
谁能有胜具,不肯建奇勋。
半世观行己,千年劝事君。
底须登大耋,金印负前闻。
武学蔡博士挽诗
天子昔好武,儒臣皆讳文。谁能有胜具,不肯建奇勋。
半世观行己,千年劝事君。底须登大耋,金印负前闻。
注释:天子曾经喜欢武力,但儒臣们都避讳谈论文事。谁能够拥有精良的武器,却不愿意建立杰出的功勋呢?我一生都在观察自己的行为,千年来都劝导君主要为国效忠。现在你年纪大了,应当登上高寿的殿堂。你的胸前挂着金印,这是你以前所没有的荣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武学蔡博士的挽诗,表达了对其生平事迹的回忆和对他高尚品德的赞美之情。
首联“天子昔好武,儒臣皆讳文。” 描绘了历史上皇帝对武力的重视,而儒家学者却避讳谈论文事的现象。这里的“天子”指的是古代的帝王,他们往往崇尚武力,以显示皇权的强大。而“儒臣”则是指那些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人,他们的任务就是辅佐君主治理国家,而“讳文”则意味着他们对文事避而不谈,以免触怒皇上。这一联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当时政治上的某种矛盾和不和谐。
颔联“谁能有胜具,不肯建奇勋。”进一步描绘了武将们的特点。他们擅长用武器,但却不愿建立显赫的功绩。这里的“胜具”指的是精良的武器,它们可以帮助武士们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然而,这些武士们却不愿意为了国家的安宁和繁荣而努力工作,而是选择享受个人的荣誉和利益。这一联通过对武将们特点的描述,揭示了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所追求的个人目标和价值取向。
颈联“半世观行己,千年劝事君。”进一步描绘了武将们的行为举止。他们一生都在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千年来也都在劝导君主要为国家效力。这里的“行己”指的是武将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而“劝事君”则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这一联通过对武将们行为举止的描述,表达了对他们忠诚于国家和君主的赞扬和敬佩。
尾联“底须登大耋,金印负前闻。”则是对武将的祝愿和期许。他现在已经年纪很大,应该享有高龄的乐趣。他的胸前挂着金印,这是他过去未曾拥有过的荣誉。这一联通过对武将晚年生活的描绘和对其过去的回顾,表达了对其一生贡献的认可和尊重。
这首诗以武学蔡博士为对象,通过对其一生的评价和祝福,展现了古代士大夫对于文武两道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武将的敬仰和赞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武两种职业的不同评价和看法。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历史变迁中的人文景观和社会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