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六诰入于门,总是君恩与父恩。
拔起单贫新氏族,训开痴騃小儿孙。
于今教养功都就,畴昔乡闾道愈尊。
乐事满怀无一欠,只消长寿看仍昆。
【注释】
- 安世:指唐代宰相裴度。
- 六诰:指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所颁布的《新定六条诏书》、《大赦文》、《大中祥符赦文》、《免役文》等法令诏令。
- 拔起单贫新氏族:意在说明朝廷对那些出身于平民、单家独户而贫困的人,予以录用提拔。
- 训开痴騃小儿孙:意思是说通过这些法令,让那些年幼无知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 教养功都就:意在说明朝廷对百姓的教育、教化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乐事满怀无一欠:意在说明作者心中充满了喜悦,认为自己没有遗憾。
- 只消:只要。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裴度的诗。裴度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曾任宰相,他为政清廉,勤勉务实,深得人心。这首诗就是诗人对裴度功德的颂扬与赞颂。
首联“大人生朝六首安世”是诗人对裴度的评价。“安世”,是指西汉人张禹。汉成帝时,张禹为丞相,封平津侯。成帝死后,哀帝即位,外戚王氏专权,王莽乘机篡位称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王莽又封张禹为“安世公”。这里诗人以张禹自比,赞美裴度为官正直无私,有如汉朝的张禹。“生朝”,即皇帝的生日。“六首”,是指《六章》。“六章”是唐宪宗元和九年(814)颁布的六道诏书。这六道诏书是当时改革政治、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文件。这六道诏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诗人赞扬裴度能主持公道,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
颔联“一秋六诰入于门,总是君恩与父恩”是诗人对裴度功绩的高度概括。“一秋”,指的是一个秋天。“六诰”指唐宪宗元和九年颁布的六道诏书。“入于门”,意思是进入家门。这里的“门”指的是裴度的门庭。诗人用“门”比喻国家,把裴度比作国家的栋梁,认为他的政绩如同秋天的果实一样丰硕。“君恩”与“父恩”,是指皇帝与其父皇的恩德。这里诗人把裴度比作一位忠诚的臣子,认为他忠于皇帝和其父,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颈联“拔起单贫新氏族,训开痴騃小儿孙”是诗人对裴度政绩的具体描述。“拔起”,是指提拔起来。“单贫”,指贫穷。“新氏族”,是指新近被提拔起来的家族。诗人用“拔起”来形容裴度的政绩,认为他在任上能够提拔许多贫穷的人出来,使他们得到重用。“训开”是指教育。“痴騃”指幼稚无知的人。“小儿孙”指小辈子孙。这里诗人用“训开”来形容他为小辈子弟提供教育的机会。他认为裴度不仅重视官员的选拔,还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使得许多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有用的人才。
尾联“于今教养功都就,畴昔乡闾道愈尊”是对裴度政绩的肯定与赞誉。“于今”指现在。“教养”,是指教化和抚养。“功都就”是指所有的功绩都已经实现。这里的“功”指的是裴度的政绩。“畴昔”,指往日。“乡闾”指家乡邻里。这里的“乡闾”指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圈子或居住地。诗人用“道愈尊”来形容老百姓对裴度的支持和尊重程度越来越高。他认为裴度的政绩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使得老百姓对他更加敬佩。
全诗通过对裴度的颂扬,表达了诗人对他政绩的高度评价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