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水来。
娵隅蛮语杂,欸乃楚声哀。
寒早当缘闰,诗成未费才。
愁边正无奈,欢伯一相开。

【题解】

此诗为作者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天在江陵湘中馆的即景之作。诗人在湘中馆所见到的景色,使他联想到了洞庭湖和长江水系的广阔与浩渺,从而引发了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同时他看到山野间少数民族语言的丰富性与楚地民间音乐的悲怆,也使他产生了对民族文化的珍爱之情。

【注释】

⑴娵隅: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说法,指苗族。蛮语:少数民族的语言。杂:多。

⑵欸乃:一种古乐的名称。这里指湘南一带流行的民歌。哀:哀伤。

⑶闰月:农历月份名。按历法规定,闰月是在一年中加插的一个月份。闰月之后,天气转寒,故说“寒早”。缘:因。缘情:指因时序变迁而引起感慨。

⑷才:才能。这里是说,自己没有写诗的才华。

⑸愁边:指忧愁的地方。无奈何:没有办法,无法解脱的意思。欢伯:传说中的一个神话人物。《庄子·齐物论》载,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位叫列子的人,善于御风而行,能从海上飘到北冥,然后乘风飞升到天姥山,最终到达扶摇山上的九霄云外。他的朋友壶丘子谓问:“你为什么要乘风而去呢?”列子回答说:“我追求的不是世俗的快乐,而是精神的自由。”后因以“欢伯”指精神逍遥自由。

⑹开:开导,劝慰。

【赏析】

首联“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水来”,是全诗之眼。“秋”字点明了季节,“江”字写出了景物的动态,“欲浮”、“能渡”、“去”、“来”四句,写出了江水的流动与变化,给人以动感。“浮”字既形容江水的流动,又暗喻人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随江水流转而产生的怅然若失之感。“渡”字则表现出江水对两岸土地的浸润,也暗示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这两句诗写得十分优美,富有画意。

颔联“娵隅蛮语杂,欸乃楚声哀”。“娵隅”即苗族,这里用来形容少数民族的语音。“蛮语”即少数民族语言。“杂”字写出了少数民族语汇的丰富性。“欸乃”是《诗经·周南·汝坟》篇中的一首歌词,这里指楚地民间的歌谣。“哀”字写出了歌曲的悲怆情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很多,楚地民歌的情感十分哀伤。这两句诗既描绘了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动,也表达了楚地民歌的悲壮。

颈联“寒早当缘闰,诗成未费才”。“寒早”即天气寒冷的季节。“闰月”是指农历月份名,这里指冬季。“当缘”意为因为。“未费才”意思是说写诗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天气寒冷的季节应当是因为闰月的缘故,而自己写诗时却未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时令变化的感叹,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无奈。

尾联“愁边正无奈,欢伯一相开”。“愁边”即忧愁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处的地方或处境。“欢伯”是一个神话人物,据说他曾劝说东海龙王不要发怒伤害百姓,使东海变成一片乐土。后来,人们把欢乐的事归因于他,称他为“欢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忧愁的地方实在是没有办法解脱,只有借助欢伯的力量来驱散忧愁。这里的“欢伯”并不是真的指一个神祇,而是诗人自指,用神话传说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感,也体现了他对快乐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的七言律诗。诗人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观和民族特色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全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