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色全无热,秋凉不似初。
行人惊翡翠,掠水度芙蕖。
平野一回顾,远山千有馀。
谁令贪眺望,却道废看书。
注释:
秋晚过泉口:秋天傍晚时分路过泉水口。
日色全无热:太阳的光线完全失去了热量,显得格外清凉。
秋凉不似初:秋天的凉爽与初秋时的炎热大不相同。
行人惊翡翠:过路的人被水中的翡翠般的景象所惊动。
掠水度芙蕖:像掠水而过一样渡过荷花池。
平野一回顾:在广阔的平原上回望。
远山千有馀:远方的山峰绵延不绝,似乎有上千座之多。
谁令贪眺望:是谁让我贪恋地远眺呢?
却道废看书:却反而告诉我放弃读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日景色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秋天傍晚时分泉口的自然风光。首句“日色全无热”,直接点明了秋天的特点,即太阳的光线不再炽热,而是变得清冷起来。这种变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别样的舒适感。接下来的“秋凉不似初”进一步强调了秋天的凉爽,使得原本炎热的夏天仿佛已被抛诸脑后。
接下来四句,诗人用“行人惊翡翠”和“掠水度芙蕖”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行人在泉水边欣赏美景的情景。这里的“翠”指翠鸟,它们在清澈的湖水中自由翱翔,为画面增添了生动的色彩。而“掠水度芙蕖”则描绘了行人如飞鱼般的速度,掠过荷花池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水流的轻盈与灵动。
诗中的“平野一回顾,远山千有馀”两句,通过平缓的田野和遥远的山脉,勾勒出一幅辽阔而深远的山水画卷。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两句,“谁令贪眺望,却道废看书”,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矛盾心理。他本想远离城市的喧嚣,静享自然之美,却因为对美景的迷恋而无法自拔。这里的“贪眺望”和“废看书”分别代表了诗人内心的向往和无奈,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秋日傍晚景象。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将大自然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还蕴含着对自然、对生活的深深热爱和思考,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