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后先眠客莫嗔,谁能守岁费精神。
幸无爆竹惊寒梦,休羡椒花颂好春。
今岁明年才隔夕,人情物态顿趋新。
遥怜儿女团栾处,政欠屠酥第十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对选项中的关键信息准确判断正误,最后结合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正误作出选择。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中意象及用语特点进行分析。

“醉后先眠客莫嗔”,意思是:醉酒之后,先睡吧,别责怪我。“醉”字点出诗人因宿石塔寺而酒醉,“客”指诗人自己。这句写出了诗人宿石塔寺后的惬意心情,“先眠”表现他与众宾客不同,不拘俗礼,而是任性而为。

“谁能守岁费精神”,意思是:谁还能在除夕夜熬夜守岁呢?守岁是指除夕夜不睡觉,坐更待旦,为旧年送别,迎接新春;此处是说守岁太辛苦,没有精力去守岁。

“幸无爆竹惊寒梦,休羡椒花颂好春”,意思是:庆幸没有放鞭炮惊醒我的寒梦,别羡慕那些赞美春天的诗词。“幸”字写出了诗人的庆幸之情,“惊寒梦”写出了除夕夜的寒冷和孤寂。“休羡”,表示不要这样,要这样的意思。这句写诗人对守岁的厌烦以及对自己能安心睡眠的满足。

“今岁明年才隔夕”,“隔夕”即“次日”,意思是:今年的除夕和明年的除夕只有一夕之隔。这两句是说,今年除夕和明天的除夕之间时间很短。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出除夕之夜的短暂时光。

“人情物态顿趋新”,意思是:人间的一切人情物态都一下子变得新鲜起来。“人情物态”是说人间的一切变化。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新年的喜悦之情。

“遥怜儿女团栾处,政欠屠酥第十人”,意思是:我远爱那团圆的孩子们,他们缺少了我这个屠夫。“遥”字写出诗人对远离家人的思念之情。“团栾”指团圆。“屠酥”是古代用猪油煎炸食物的调味品,“第十人”指做屠夫的人。这句写出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突出了诗人对家人的关爱。

【答案】

译文:

醉酒后我先睡了,你不要生我的气,我怎能在除夕夜守岁到深夜呢?幸亏没有燃放爆竹惊动了我的清梦,不要羡慕那些赞美春天的诗句。

今晚除夕和明晚除夕只隔一个夜晚而已,人间的一切人情物态都一下子变得新鲜起来。我远爱那团圆的孩

子们,他们缺少了我这个屠夫。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大德五年(1301)冬,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当时诗人退居故里石塔寺,过着隐居生活。

此诗开篇就写出了诗人在石塔寺过除夕时的心情:“醉后先眠客莫嗔”,意思是:醉酒后我先睡了,不要责备我。这是全诗的第一句,诗人以直白的语言写出了他对守岁这一习俗的厌恶感。守岁是古人的一种风俗,人们会围坐在炉火旁,互相祝愿健康平安,直到鸡鸣方罢。但守岁又是一种非常耗费体力的活动,尤其是对于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更是如此。苏轼曾写过《守岁》,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欢哗”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儿童们守岁的热闹场景。但苏轼又不得不强忍困意去陪孩子们欢闹,这种矛盾心理,正是诗人不愿守岁的真实写照。

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他对守岁的厌倦感:“谁能守岁费精神。”守岁虽是一种民俗活动,但也确实需要消耗人的精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喜欢安静的人来说,守岁则是一种煎熬。因此,诗人在这里直接说出了他的心声。

诗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饮酒,而是继续饮酒:“幸无爆竹惊寒梦,休羡椒花香满园”。这里的“爆竹”,就是人们常说的烟花爆竹。爆竹声响彻整个夜空,把人们从梦中惊醒。而诗人却因为有了酒的缘故,而没有受到爆竹声惊扰,能够安心地入睡,这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同时,这里也暗示了诗人对守岁的不屑。守岁固然是一种乐趣,但如果因此而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休息,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诗人在这里委婉地批评了守岁的习俗。

诗人又进一步指出了守岁的弊端:“今岁明年才隔夕,人情物态顿趋新”。除夕之夜与明年的除夕之间只有短暂的时间,这让人们来不及好好休息。而且,由于守岁的习俗,人们在除夕之夜都会换上崭新的衣服。这样一来,人们的衣着就会显得格外光鲜,而这也让人们对守岁有了更多的不满。所以,诗人在此感叹道:“人情物态顿趋新”。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遥怜儿女团栾处,政欠屠酥第十人。”这里的“团栾”指的是团圆。在中国文化中,团圆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如今人们为了守岁,不得不放弃团聚的机会。因此,在这里诗人发出了深深的感叹:“遥怜儿女团栾处,政欠屠酥第十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远远地爱着那团圆的孩子们,因为他们缺少了我这样一个屠夫。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守岁的反感。

全诗虽然只有八句话,但却写得曲折有致,层层推进,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守岁的不满和对家庭团聚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