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沉国里御风归,栗玉肌肤不肯肥。
元是金华学仙子,新将柿叶染秋衣。
不应装束追时好,无乃清癯悔昨非。
为妒尤郎得尤物,故将七字恼芳菲。

尤延之的《检正直庐窗前红木犀一小株盛开戏呈延之》是一首咏物诗。

首二句说:水沉木犀,在国城里御风而归。

第三句说:那木犀肌肤白如栗玉,不肯肥。

第四句说:元来他是金华学仙子,新将柿叶染秋衣。

第五六两句说:不应装束追时好,无乃清癯悔昨非。

末二句说:为妒尤郎得尤物,故将七字恼芳菲。

【译文】

水沉木犀在国城里御风而归,那木犀肌肤白如栗玉,不肯肥。

原来他是金华学来的仙人,新将柿叶染秋衣。

不应装扮追逐时尚好,无乃清瘦后悔昨天非。

为嫉妒尤延之得到尤物,故将七言惹恼了芳香。

【赏析】

此诗是尤延之对友人尤袤(延之从弟)寄自杭州的一枝水沉木犀作的酬答。

水沉即沉香,产于交趾、广州,入贡者皆以斤两论,至宋代则改为“克”,又改“两”。此诗中用“两”来指称水沉木犀,当属宋人习惯。

开篇“水沉国里御风归”,写水沉木犀由海外而来,随风而至。“水沉”二字点明品种,又暗藏深意。据《本草纲目》载:“沉香树,其心材黑褐色,入水则沉,故名。……生者入药,烧之有奇香。”可见,水沉木犀是一种名贵香料,能产生奇香之物,自然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诗人用典贴切自然,使读者易于理解。

诗人转而描写水沉木犀的形态和特征。“栗玉肌肤不肯肥”,形象地描绘了水沉木犀的质地与色彩:它白如栗子,晶莹剔透,肌理细腻,宛如玉质,却又洁白如雪,绝不臃肿。“栗玉”形容它的色泽,“肌肤”比喻它的纹理,“不肯肥”则是对其外形特点的形象概括。

然后诗人转向水沉木犀的象征意义与价值,“元来他是金华学仙子”,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本草纲目》记载:“沉香出于交趾、广州。……土人采其实实以烟熏取油,名曰沉香,盖取其沉也。……今世所谓沉香者,乃木犀也。”“金华”指浙江金华一带,这里特指产香树种的地方。“仙子”是古代传说中的美女或神仙,这里借指香气迷人的女子。诗人用“学仙子”来赞美水沉木犀的美丽与高雅,既表现了对朋友的赞赏之情,又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心。

诗人进一步揭示水沉木犀的价值与意义。“新将柿叶染秋衣”,这是对水沉木犀独特香气的生动描绘。“柿叶”是秋天特有的植物之一,它的颜色鲜艳,叶片宽大,与白色水沉木犀形成鲜明对比。“染秋衣”则是将这种独特的香气融入衣物之中,使之更具魅力。这一细节描写既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怀与体贴之情,又展示了他对美的追求与品味。

诗人继续探讨水沉木犀的象征意义与价值。“不应装束追时好”一句,表明诗人认为真正的美丽并不仅仅在于外在的装饰与打扮,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与修养。“追时好”指的是追求时尚潮流,而“清癯”则是形容一个人身材清瘦。“清癯”并非贬义,而是强调了一种简约、自然的审美情趣。诗人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简单、自然、内在之美的追求与珍视。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浮华虚荣的反感与批判。

诗人再次回到水沉木犀的话题上。“为妒尤郎得尤物”,诗人用了一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尤郎”指的是好友尤袤,而“得尤物”则是说尤袤得到了一件珍贵的宝物。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嫉妒好友能够得到如此珍贵之物的情感,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友情的珍视与珍惜。

最后两句,诗人用“故将七字恼芳菲”来总结全诗。这里的“七字”指的是一种押韵的诗歌形式,而“恼芳菲”则是表达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喜爱与欣赏之情。这两句诗既与前面的诗句形成了照应,又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珍惜,又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比喻等手法,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意蕴。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修养与深厚的文化素养,令人叹为观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