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遣诗家酷爱山,爱山说得口澜翻。
千峰万岭争投奔,一陟三休却倦烦。
堆案满前何处著,枯肠饱后岂能餐。
残岚剩翠浑无用,包寄金陵同社看。
安乐庙头
谁遣诗家酷爱山,爱山说得口澜翻。千峰万岭争投奔,一陟三休却倦烦。堆案满前何处著,枯肠饱后岂能餐。残岚剩翠浑无用,包寄金陵同社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感慨。通过对山峰和云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无限向往和深深敬畏。在首句中,“谁遣诗家酷爱山”不仅揭示了诗人的身份和职业,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自然景观的强烈偏好。这种偏爱使得诗人在面对自然界的壮丽景色时,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和赞叹,甚至到了“得说口澜翻”(意即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仿佛要掀翻波澜)的地步。
随后的诗句“千峰万岭争投奔”,生动地描绘了众多山峰竞相向诗人靠拢的场景,这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也体现了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一陟三休却倦烦”则反映了诗人在攀登高峰时的喜悦与兴奋,以及攀登后的疲惫与厌倦,这不仅是身体上的疲劳,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收获与满足。
在诗的最后一段,“堆案满前何处著”和“枯肠饱后岂能餐”则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前者反映了诗人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或学术任务时的无奈和挣扎,后者则暗示了诗人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也必须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这种矛盾的情感是许多文人墨客共有的体验,它既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解脱。
最后两句“残岚剩翠浑无用,包寄金陵同社看”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里,诗人以一种超然的姿态看待眼前的景色,认为即使这些美丽的景象最终也会消逝,但在它们存在的时候,就应该尽情欣赏。通过“包寄金陵同社看”,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美景的珍视,也显示了他与朋友们共同欣赏这份美好的愿望,这种情感的表达增加了诗作的感染力,使其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友情和共同体的珍视。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这首诗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使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怀的双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