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笏投簪四见秋,宦情世味两俱休。
尘随日影穿窗喜,叶卷风声刮地愁。
文武自匀香底火,圣贤教带老时篘。
夜来富贵非人世,梦钓沧浪雪满舟。
【注释】
抛笏投簪:指辞官归隐。笏,古代官员用的手板;簪,插在发髻上的首饰。
四见秋:四年之中已见到四次秋天了。
宦情世味:指做官的情趣和世间的滋味。
香底火:烧香时用的烛芯。
篘(zhù):古代的一种酒名。
沧浪:即《楚辞·渔父》中所说的“沧浪之水”。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961年(宋太宗淳化三年)十一月。诗人在一次大雪后,清晨起坐,看到外面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开头两句,写诗人辞官之后,对人世的感慨,是诗人的真情流露,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诗人辞官,是因为厌倦了官场中的勾心斗角,他渴望过一种清静的生活,可是当自己真正退隐之后,才发现这种生活并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样美好,于是他发出了“两俱休”的慨叹。
中间四句,写诗人退居田园后的所见所闻和内心的感受。“尘随日影穿窗喜”,是说阳光透过窗子洒进屋内,尘埃随之飘动,这使诗人感到高兴,因为这样他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了,也就不会听到外面世界的喧闹声了。“叶卷风声刮地愁”,是说树叶被风吹得翻卷起来,发出飒飒的声响,这使诗人感到忧愁,因为这样他就听不到鸟儿的啼鸣,也看不到花儿的绽放。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在田园里过着隐居的生活,与外界隔绝了。因此,他只能看到大自然的变化,而无法看到人世间的一切变化。
最后两句,写诗人在田园中度过的夜晚,他梦见自己在钓到了一条鱼,这条鱼却不是活的,而是在雪地上冻僵的鱼。这一句诗既写出了他内心的孤寂,又写出了他内心的惆怅。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