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秋声恼井桐,梦回得句寄西风。
诗成却问题诗处,正在东山东复东。
【注释】
寄题刘元明环翠阁二首:题写给刘元明的诗。刘元明字子开,成都人,唐时宰相。环翠楼是其宅第名。梦回得句:在梦中得到一句佳句。却问题:即解答,回答。诗成却问题诗处:写成的诗里,有问有答,有对有错。
【赏析】
刘禹锡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五年(840)秋末。当时作者在长安任监察御史。刘氏兄弟以文学知名,而刘禹锡尤以文章著称。这首诗是他写给好友刘元明的,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深情厚意,也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相互唱和的风气。全诗用典精当,构思新颖,富有情趣,是诗人寄情于物、托物言志的佳作。
“一夜秋声恼井桐”,起笔点出季节。井桐,指梧桐树,因为井桐木性坚韧,能耐寒霜,所以常用来象征人的坚贞品格。秋风萧瑟,吹动了井桐叶的叶子,发出了凄厉的响声,这声音扰动着诗人的心灵,使诗人夜不能眠,从而引出了下面的诗句:“梦回得句寄西风。”
“梦回得句”是说诗人做了一个好梦,梦中得到了一首佳作,并把它寄给了刘元明。这句中“梦”字表明诗人此时正处在一种迷惘的状态之中。他似乎看到了一个理想的境界,但不知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境界;他又似乎听到了一声呼唤,使他想起了自己的处境和遭遇。这种迷惘和困惑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却问题诗处,正在东山东复东”,意思是说:你问我为何如此迷惘?这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通向理想境界的路径;你看,我的故乡在东方,可我现在又回到了故乡。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的道路比作了曲折的小径,而把故乡比作东方,这就使人联想到了自己一生所走过的道路。诗人在长安做监察御史,虽然身居帝京,但心却时时惦记着家乡。他在梦中得到了佳作,醒来后便把它寄给了刘元明。然而,由于他尚未找到通向理想境界的途径,因此仍不免有些迷惘。他想到自己的故乡在东方,而现在又回到了故乡,不禁感慨万分。这里的“东山”,指的是东晋谢安退隐的地方。谢安年轻时曾在东山隐居过,这里代指南方的家乡。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典故,既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又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失意后的苦闷心情。
这首诗以梦境为线索,通过写诗人梦中得到佳作并寄给了刘元明,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怀念和对自己前途的关切。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优美动人,富有情趣,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