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有意自忘言,真处如今底处传。
客子若来问真意,镜中人影水中天。
【题解】
本诗是诗人在刘德夫家真意亭作的两首七绝。前首写景抒情,后一首即景言志,以物传情,寄慨遥深。全诗意境清幽淡远,寓意深远,颇有陶诗遗风。
【注释】
- 题:题咏、题写。
- 刘德夫:名不详,据《宋史》卷二五九有传。真意亭,为刘德夫所建,在今江西南昌市西。
- 渊明: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字元亮。
- 忘言:指无言之意,即“无一字”之说。
- 底处传:何处能流传。
- 客子:诗人自指。
- 镜中人:镜中的影像。
- 水中天:水中倒影的天空。
【译文】
陶渊明有心却无意于言辞,他的“真意”究竟传向何处?你若是来问这真意,就请看那镜中人的影像和水中天空。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晚年隐居期间,刘德夫邀请他到真意亭饮酒赋诗,诗人写了两首七绝赠给他。第一首写景抒情,第二首即景言志。
第一首前两句写陶渊明有意而无心于言辞,他的“真意”究竟传向何处?第三句回答这个问题:“你若是来问这真意,就请看那镜中人的影像。”意思是说,真意是超脱语言的,所以只能通过形象才能理解。这里,“忘言”指的是不借助语言文字传达的意思,也就是禅宗所说的“不立文字”。
第二首前二句写陶渊明与刘德夫的交往。第三句回答了第一首都未回答的问题:“就请看那镜中人的影像和水中天空。”意思是说,虽然陶渊明有心传“真意”,但他的“真意”究竟传向何处呢?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第四句回答这个问题:“你若是来问这真意,就请看那镜中人的影像和水中天空。”也就是说,陶渊明的“真意”不是通过语言可以表述的。因此,只有通过具体的形象和自然景观才能体会和领悟。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和独特见解,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境界。同时,此诗也反映了诗人在政治生活中遭受挫折后的失落感和孤独感,表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淡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