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阙春风里,王城晓日端。
三朝垂治象,万姓得荣观。
老稚看如堵,章程炳若丹。
九天新雨露,一扎妙龙鸾。
远览周官旧,重瞻汉诏宽。
欢声将喜气,销尽柳边寒。
淳熙甲辰十月一日拟省试万民观治象诗魏阙春风里,王城晓日端。
三朝垂治象,万姓得荣观。
老稚看如堵,章程炳若丹。
九天新雨露,一札妙龙鸾。
远览周官旧,重瞻汉诏宽。
欢声将喜气,销尽柳边寒。
【注释】:
淳熙甲辰: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金主完颜亮南侵,次年被俘杀。此诗为宋孝宗时作。
万民观治象:即观治象台。观治象台上立有铜人,象征国家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
垂治象:喻国家治理得好。
万姓:百姓。
老稚:指年长与幼小的百姓。
章程炳若丹:指法令制度清晰严明。
九天:指天空。
一札:指诏书。
远览:远眺。
周官:周朝的典章制度。
重瞻:重新观看。
汉诏:汉朝的诏书、政令。
销:消除;消散。
【赏析】:
这首诗是淳熙十一年(1184)作者应省试所作的一首观治象诗。全诗以观治象台为背景,通过对国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一统王朝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的赞美之情。
首句写在春风和煦的清晨,人们站在高高的城墙上观看着朝阳冉冉升起,这是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意盎然的景象;第二句“三朝”指的是国家的三个朝代,“垂治象”则表示国家治理得好,这两句共同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昌盛、政治清明的期盼;第三句“万姓”,指的是所有的百姓,而“得荣观”则是说百姓们能够享受到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国家的政治清明带来的民生之福;后四句则描绘了人们从高高的城墙上看到的景象:百姓们像墙一样密集地站着,议论纷纷,而那些法令制度就像明亮的红日一样照耀着他们;同时,诗人还通过描写皇帝颁布的诏书以及百姓们欢欣鼓舞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的赞美之情。
最后一句“销尽柳边寒”则用柳树的枝叶随风飘舞来比喻人们的欢声笑语消散了寒冷,表达了诗人对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政治清明的美好愿景。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歌的审美特征,又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治清明、民族和睦相处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