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小紫,日淡红,月光正与日相通。一星雪白大于黍,走近月旁无半武。
吾闻三辰不并明,如何日中见月星。霜后梨花定非瑞,春秋获麟不应贵。
君不见八月十五夜向晨,东方亭亭升火轮,西有玉李伴金盆。
是时三辰正如许,君不着眼君莫论。吾家大阮嗜文字,看书到晓那能睡。
三辰并光射窗几,影落砚屏不容洗。就中月轮景特奇,桂树可数叶与枝。
炯如秋水涵荇藻,天巧此岂人能为。怀璧未为罪,借书未为痴。
公当十袭古锦帕,如何传玩十手把,不防夜半有力者。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三辰砚屏歌》。

译文:
天小紫,日淡红,月光正与日相通。一星雪白大于黍,走近月旁无半武。
我听说三辰不并明,如何日中见月星?霜后梨花定非瑞,春秋获麟不应贵。
君不见八月十五夜向晨,东方亭亭升火轮,西有玉李伴金盆。
是时三辰正如许,君不着眼君莫论。吾家大阮嗜文字,看书到晓那能睡。
三辰并光射窗几,影落砚屏不容洗。就中月轮景特奇,桂树可数叶与枝。
炯如秋水涵荇藻,天巧此岂人能为。怀璧未为罪,借书未为痴。
公当十袭古锦帕,如何传玩十手把,不防夜半有力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晚景象,通过对比和衬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赞美之情。诗中的“三辰”指的是太阳、月亮和星星,它们在夜空中相互辉映,形成了美丽的画面。而诗人则通过对它们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追求。

首联“天小紫,日淡红,月光正与日相通”描绘了天空的紫色和红色的交融,以及月光与日光的相互辉映。这一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仿佛天地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颔联“一星雪白大于黍,走近月旁无半武”则是通过对比来描绘星星与月亮的美丽。星星虽然微小,但洁白无瑕,如同一粒雪;而月亮则明亮而圆润,周围没有半颗杂草,显得更加耀眼夺目。这两句诗不仅赞美了星星和月亮的美丽,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颈联“吾闻三辰不并明,如何日中见月星?霜后梨花定非瑞,春秋获麟不应贵”则提出了一些疑问和思考。诗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现象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太阳和月亮并不是并明的,因为月亮的光芒无法掩盖太阳的存在;同样,霜后的梨花并不吉利,因为自然界的变化往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些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尾联“君不见八月十五夜向晨,东方亭亭升火轮,西有玉李伴金盆”则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和延伸。这里提到了中秋节的夜晚和早晨的景象,以及东方的亭亭升起的明月和西面的玉李陪伴着金盆。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节日的热闹和喜庆氛围,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向往。

最后一句“是时三辰正如许,君不着眼君莫论”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这里的“是时三辰正如许”是指当时的景象正好符合诗人的审美情趣。而“君不着眼君莫论”则是对那些只顾自己的人们的一种提醒和告诫。诗人希望通过这首诗来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关注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整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自然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尊重。它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也是一篇关于环保的檄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