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山玉样清,岷水眼样明。风流文彩故应尔,又见张家双骥子。
小儿八岁骨未成,诵书新作鸾鹤声。大儿十二气已老,觅句谈经人绝倒。
豫章七年人得知,駃騠三日世便奇。天生异材能几许,更饱风霜也未迟。
【注释】:
- 岷山(今在四川西部):岷江的发源地,山高峻,景色秀丽。
- 玉样清:形容岷山像玉石一样清澈、晶莹。
- 眼样明:形容岷水像眼睛一样明亮。
- 风流文彩:指张之源的才气和风采。风流,多才多艺;文彩,才华。
- 双骥子:比喻张之源的两个儿子都是杰出的人才。
- 小儿八岁骨未成:张之源的儿子还小,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 诵书新作鸾鹤声:意思是张之源的儿子刚刚能够读书,诵读的声音如同鸾鸟和鸿鹄的叫声。
- 大儿十二气已老:张之源的大儿子已经十二岁了,身体健壮,精神饱满。
- 觅句谈经人绝倒:意思是张之源的大儿子在谈论诗文和佛经时,人们都非常惊讶,认为他非常了不起。
- 豫章七年人得知:指的是张之源在京城做官的时间长达七年。
- 駃騠(biéchì)三日世便奇:意思是说张之源在京城做官三年就名声大噪,成为天下奇才。駃騠,古代的一种骏马。
- 天生异材能几许:意思是说人的才能是天赋的,能够有多少呢?
- 更饱风霜也未迟:意思是说即使经历了更多的困难和磨难,也还没有晚。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张之源两个儿子的诗。全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两个儿子的不同特点,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赏之情。
第一联:“岷山玉样清,岷水眼样明。”岷山的美景让人感到如玉般清澈,岷水的清澈仿佛能照见人心。这两句以岷山和岷水为喻,赞美了张之源的两个儿子的才华和气质。
第二联:“风流文彩故应尔,又见张家双骥子。”张之源的两个儿子都拥有才华和风采,他们是张家双骥之子。这里的“风流”和“文彩”都是用来形容他们的才气和风采。同时,“张家双骥子”也是对张之源的赞美,暗示他们都是杰出的人才。
第三联:“小儿八岁骨未成,诵书新作鸾鹤声。”张之源的大儿子还是个孩子,但已经开始学习读书了,而且读得非常好。这里的“诵书新作”是指他正在诵读诗歌,而“鸾鹤声”则是形容他的读音优美动听。
第四联:“大儿十二气已老,觅句谈经人绝倒。”张之源的大儿子已经十二岁了,身体健壮,精神饱满。他不仅能够背诵经文,还能够谈论诗文,让人们感到非常惊讶。这里的“觅句谈经人绝倒”是指他在这方面的才能非常高超,以至于让人感到非常惊讶。
第五联:“豫章七年人得知,駃騠三日世便奇。天生异材能几许,更饱风霜也未迟。”张之源在京城做了七年官,名声大噪,成为了天下奇才。他的才华就像一匹优秀的骏马,三天之内就能驰骋世界。即使经历了更多的困难和磨难,也还没有晚。这里的“天生异材”是指他们的才气是天生的,而“更饱风霜也未迟”则是提醒他们不要因为年轻就放弃追求梦想。
整首诗通过对张之源两个儿子的描述,展现了他们的才气和风采,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赏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才子佳人的推崇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