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厌勤,勤甚倦且昏。
不如卷书坐,人书两忘言。
兴来忽开卷,径到百圣源。
说悟本无悟,谈玄初未玄。
当其会心处,只有一欣然。
此乐谁为者,非我亦非天。
自笑终未是,拨书枕头眠。
【解析】
本诗的译文为:我读书不厌其多,但过于用功就会感到疲倦而昏沉。不如卷起书来坐着,让书和人一起遗忘了。兴之所至忽然开卷阅读,不知不觉就到了圣人的源头。说悟本无悟,谈玄初未玄,当其会心处,只有一欣然。此乐谁为者?非我亦非天。自笑终未是,拨书枕头眠。
【答案】
译文:我读书不厌其多,但过于用功就会感到疲倦而昏沉。不如卷起来坐着,让书和人一起遗忘了。兴之所至忽然开卷阅读,不知不觉到圣人的源头。说悟本无悟,谈玄初未玄,当其会心处,只有一欣然。此乐谁为者?非我亦非天。自笑终未是,拨书枕头眠。
注释:①卷书坐:指在阅读中放下书坐着休息。②百圣源:指儒家经典之集大成者——孔子、老子等圣人的著作。③悟、玄:佛教用语。悟即觉悟;玄,玄理,玄门,指禅宗教义。④会心:指领会书中的要旨。⑤欣然:高兴的样子。《汉书·东方朔传》:“欣然自喜。”⑥自:自我,自己。⑦拨:摆,摇动。
赏析:
此诗为五律,每句四字,共八句,以“读书”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态度和感悟。
开头两句“读书不厌勤,勤甚倦且昏”,说明读书需要下功夫,但过度地读书会让人感到厌倦,甚至疲惫至极。这种体验与作者的感受相吻合,所以诗人感叹不已。
第三联“不如卷书坐,人书两忘言”,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理解和体悟。他认为,与其苦苦钻研书籍,不如放下书本静坐沉思,达到与书融为一体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第四联“兴来忽开卷,径到百圣源”,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在读书过程中的愉悦心境。当作者心情愉快时,他会随手翻开书页,随意翻阅其中的内容,不知不觉地进入圣人的思想领域。这种体验既是一种知识积累,也是一种精神升华。
最后两句“说悟本无悟,谈玄初未玄”,则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对佛家哲学的理解。他明白,真正的觉悟并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自然而然的产物。同样,真正的禅学也不是一开始就非常深奥的学问。因此,他感叹自己的悟性尚未达到那种高度。
最后两句“当其会心处,只有一欣然。此乐谁为者?非我亦非天”。则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在读书过程中的愉悦心境。当他真正领会到书中的要旨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满足感。这种喜悦并非来自外界的赞美或奖励,而是源于内心的领悟和满足。这种体验既是一种个人感受,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和珍视。
尾联“自笑终未是,拨书枕头眠”则是诗人对自己读书态度的总结和反思。尽管他在读书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欢乐和收获,但最终仍然认为自己并未真正领会到书中的精髓。因此,他选择放下书本,通过枕头来放松自己,以此来结束一天的读书生活。这种选择既体现了他对知识的尊重和珍视,也表明了他对于读书的热爱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