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兴惠山顶,雨放太湖脚。
初愁望中远,忽在头上落。
白羽障乌巾,衣袖已沾渥。
归来看檐溜,如泻万仞壑。
霆裂大瑶瓮,电萦湿银索。
须臾水平阶,花坞失半角。
定知秧畴满,想见田父乐。
向来春夏交,旱气亦太虐。
山川已遍走,云物竟索寞。
双鬓愁得白,两膝拜将剥。
早知有今雨,老怀枉作恶。

《望雨》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在望雨时的情景。

第一句“云兴惠山顶,雨放太湖脚”,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面:云在天空中飘荡,雨水从太湖的低洼处倾泻而下。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雨势之大。

第二句“初愁望中远,忽在头上落”描述了诗人初时愁眉不展,以为雨要下得遥远,然而却忽然觉得雨点落在头顶上,这表达了诗人对雨的惊喜之情。

第三句“白羽障乌巾,衣袖已沾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雨中的形象:头戴白羽遮雨帽,身着黑色长袍,衣服已经湿透,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

第四句“归来看檐溜,如泻万仞壑”则是诗人回到家中,看到屋檐下的水流如同万丈深渊一般,让人心生敬畏。这里的“泻”字用得很巧妙,既形容水流的气势,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震撼。

第五、六句“霆裂大瑶瓮,电萦湿银索”分别描述了雷霆和闪电的景象。这里的“霆裂”和“电萦”都是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雷电的力量。而“湿银索”则形容了雷电击中物体后留下的痕迹,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第七、八句“须臾水平阶,花坞失半角”则是诗人回到家中,看到院子里的水已经涨到台阶上,使得原本美丽的花园失去了一半的景色。这里的“须臾”一词用得很巧妙,既形容了时间短暂,又表现了诗人对雨势变化的感受。

第九、十句“定知秧畴满,想见田父乐”则是诗人想象中的农田景象:田地已经被雨水滋润,稻谷生长得茂盛;同时他也想象到了农民们因雨水而高兴的场景。这里的“秧畴”指的是稻田,“田父”指农民,“乐”字则表现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第十一、十二句“向来春夏交,旱气亦太虐”则是诗人感慨过去的情况:在春夏交替的时候,天气仍然异常炎热,旱情也很严重。这句话反映了他对当时自然环境的关注。

最后两句“山川已遍走,云物竟索寞”则是诗人对整个季节的感受:他已经走遍了山川河流,看到了许多云彩、景物都显得萧条冷清。这里的“遍走”、“索寞”都是形容词语,分别形容了走遍了所有地方和景物显得冷清的意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刻画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同时,诗人在诗中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