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犀煮泉漱寒齿,残滴更将添砚水。子规乡里桐花烟,浣花溪头琼叶纸。
先生老去怯苦吟,琢无肝肺呕无心。芙蓉在左木犀右,漫与七言真藉手。
秋光一点入骨清,有笔如椽描不就,先生不瘦教谁瘦。

【诗句释义】

试蜀中梁杲桐烟墨书玉板纸:在蜀地的梁杲用桐烟熏墨书写玉板纸。

木犀煮泉漱寒齿,残滴更将添砚水:用木犀花煮泉水漱口,把剩余的水用来浇砚台。

子规乡里桐花烟,浣花溪头琼叶纸:杜鹃啼鸣声如同乡村里的桐花飘散在空中,浣花溪边长满琼叶的纸张。

先生老去怯苦吟,琢无肝肺呕无心:老师您年岁已高,怕苦吟伤身,因此不写诗。

芙蓉在左木犀右,漫与七言真藉手:荷花在左边,木犀花在右边,随便写写七言绝句。

秋光一点入骨清,有笔如椽描不就:秋天的阳光照进骨髓,有如椽之笔,却不能描绘成画。

先生不瘦教谁瘦:先生你如果不再写诗,恐怕连人也会变得消瘦了。

【译文】

梁杲用桐花熏墨写玉板纸。

用木犀花煮的水漱口,把剩余的水洒到砚台上。

杜鹃啼叫的声音像乡村的桐花飘散在空中,浣花溪边长满了琼叶的纸张。

老师年纪大了,怕苦吟伤身,所以不写诗。

荷花在左边,木犀花在右边,随便写写七言绝句。

秋天的阳光照到骨髓里,有如椽之笔却描不成画。

先生你如果不再写诗,恐怕连人也会变得消瘦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友人梁杲的赠诗,通过描写梁杲的生活情景和创作过程,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情谊。

首联“试蜀中梁杲桐烟墨书玉板纸”,写梁杲用桐花熏墨写玉板纸的情景。梁杲生活在蜀地,他善于运用桐花熏墨来写诗。这里的桐花熏墨指的就是桐油和桐花混合后熏成的墨汁。桐树是一种生长在山区、河流两岸、山坡上或河边的植物。它的叶子呈椭圆形,花朵为黄白色,果实为黄色,可以榨取桐油。桐花熏墨是一种传统的书写材料,它有着浓郁的香气,能提神醒脑。梁杲用桐花熏墨来写玉板纸,说明他非常珍惜这一份难得的礼物。

颔联“木犀煮泉漱寒齿,残滴更将添砚水”,写梁杲用木犀花煮泉水漱口的情景。木犀花又名桂花,其花瓣呈金黄色,香气浓郁。木犀花煮泉水漱口,可以去掉口中的杂质,让口腔保持清新。梁杲把漱口的水洒在砚台上,让水渗入砚台,这样可以让砚台更加光滑、细腻,也有利于提高书法的水平。这里的“漱”和“添”都含有洗刷的意思,都是指漱口的动作。

颈联“子规乡里桐花烟,浣花溪头琼叶纸”,写梁杲在乡里生活的情景和浣花溪头捡拾琼叶的情景。子规鸟又叫杜鹃鸟,它是中国的一种特有种,属于鹃科类鸟类。杜鹃鸟的叫声非常动听,被誉为“春的使者”。梁杲生活在乡下,他热爱家乡,常常在乡里生活。他在乡里种了桐树,用桐花熏墨写诗。他在浣花溪头捡起了许多琼叶,可能是作为写字用的纸张。这里的“桐花烟”指的是桐花的蒸汽,而“琼叶纸”则是指琼树叶制成的纸张。这些琼叶可能是从山上采来的,或者是自己种的桐树枝上的叶子。

尾联“先生老去怯苦吟,琢无肝肺呕无心”,写老师年岁已高,担心苦吟伤身的情况。这句诗反映了梁杲对老师的关心之情。老师已经年纪大了,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刻苦努力、孜孜不倦地写诗了。他的肝肺可能因为过度劳累而变得疲惫不堪,甚至呕吐出来。这里的“怯苦吟”指的是害怕辛苦的诗歌创作,“呕无心”则是指吐出来没有心情再写诗。

最后一联“芙蓉在左木犀右,漫与七言真藉手”,写老师随意写七言绝句的情景。这里用“真藉手”来形容老师随意写诗的样子。这里的“借”字表示借用之意。这句诗的意思是老师说:“荷花在左边,木犀花在右边,随便写写七言绝句。”这里的“芙蓉”指的是荷花,而“木犀”是指木犀花。这句诗既赞美了老师随意写诗的姿态,又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敬意。

全诗通过对梁杲写诗的情景描写,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他的诗歌既有深沉的情感,又有优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