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灵洲来,惟见芳草渡。
蒹葭随水远,旷野无立树。
挂席上真阳,好山忽无数。
好山如隐士,避世不自露。
不应官道傍,乃有见山处。
借识卫叔玠,未睹乐彦辅。
石峰难再得,舟过更回顾。

【注释】:

明发陈公径过摩舍那滩石峰下十首

我从灵洲来,惟见芳草渡。

蒹葭随水远,旷野无立树。

挂席上真阳,好山忽无数。

好山如隐士,避世不自露。

不应官道傍,乃有见山处。

借识卫叔玠,未睹乐彦辅。

石峰难再得,舟过更回顾。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游览灵州(今宁夏银川市)附近的石峰时写的一组七绝。前六句是写景,后两句则抒发感慨。

开头两句说,自己从遥远的灵州来到这地方,只见到了一片芳草地。这里用“惟”字表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即对眼前的美景感到十分惊讶,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兴奋和喜悦之情。接着写眼前所见景色,“蒹葭随水远,旷野无立树”,这是一幅辽阔、空旷的自然画面。蒹葭是芦苇的一种,生长在水中或河岸上。诗人用“随水远”来形容它生长的环境和地理位置,既写出了它的分布范围之广,也表现出一种苍凉、孤寂之美。而旷野则是指广阔的田野,无立树则是指田野上没有高大的树木。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既有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远离家乡、漂泊天涯的无奈。

第三四句是对前面诗句的延伸和发展。“挂席上真阳,好山忽无数。”诗人登上船头观赏风景,发现远处有一座山峰高耸入云,宛如仙境一般美丽。这里的“真阳”指的是太阳,也就是真阳山,是当地居民的聚居地。而“好山忽无数”则是说在诗人的视野中出现了很多座美丽的山峰,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描写真阳山的壮丽景象来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第五六句则是对真阳山的具体描绘。“好山如隐者,避世不自露。”诗人将真阳山比喻成一位隐居山林的隐士,他避开世俗纷扰,不愿被人发现。这里的“隐者”指的是那些脱离社会、追求精神自由的人。而“避世不自露”则是指这些人宁愿过着隐居的生活,也不愿意被世人所认识和评价。这两句诗通过描述真阳山的特点来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看法和态度。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感慨。“不应官道傍,乃有见山处。”诗人认为既然真阳山这么美,就应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它的美丽而不是只让官员们路过。而在这里见到山的人却不多,说明这个地方并不被重视。“借识卫叔玠,未睹乐彦辅”是诗人借卫叔玠和乐彦辅两人的名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这两位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他们的事迹一直被人们传颂着。而诗人却希望他们能够再次出现在自己的身边,一起欣赏真阳山的美丽风光。

第七八句是诗人对石峰难以再次看到的情况的感叹。“石峰难再得,舟过更回顾。”诗人知道石峰不会再出现,但当他乘坐船只经过时仍然会忍不住回头张望。这里的“石峰”指的是前面提到的真阳山,而“舟过更回顾”则是说当船只经过时,诗人仍然会被真阳山的美丽所吸引和感动。

整首诗通过对真阳山的描绘和对隐士生活的思考来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中的一些典故和成语也使诗歌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