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历愁寡天,沙征恨多地。
两日行海滨,虽近弥不至。
遐瞻道旁堠,我进渠祗退。
大风来无隔,午燠皎安避。
今夕范氏庄,初觌三峰翠。
愈远故绝瑕,不多始足贵。
巉然半几出,蹙若一拳细。
轻霏澹晚秀,隤照烨春媚。
玩久有馀佳,绘苦未必似。
今夕勿掩扉,月中对山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这首诗逐句释义”“赏析”,然后浏览全诗,把握诗意,最后结合注释、诗句的意思和手法进行分析。
“正月三日宿范氏庄四首”是《杜工部集》中的一首七古。此诗写诗人于正月三日在范氏庄住宿时所见的景色,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第一联“山历愁寡天,沙征恨多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连绵不断的群峰,令人愁苦,辽阔无边的沙地,令人伤神。诗人用两个动词“历”和“征”,写出了群峰的连绵不断和沙地的辽阔无边,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联“两日行海滨,虽近弥不至”。“两日”是指两天,“海滨”指海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虽然只过了两天的时间,就来到了海边,可离范氏庄却还是那么遥远。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行程,表现了他内心的孤寂和无奈。
第三联“遐瞻道旁堠,我进渠祗退。”“遐瞻”是远望的意思,“道旁堠”,路旁的土堆或石堆,用来指示道路。诗人站在道旁遥望远方,而自己却只能止步不前,表达了诗人内心孤独的情感。
第四联“大风来无隔,午燠皎安避”。“大风”指的是刮大风,“霁”是天气晴朗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狂风肆虐而来,却无法隔断视线;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却能让人安然躲避。这里既写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第五联“今夕范氏庄,初觌三峰翠。愈远故绝瑕,不多始足贵。”意思是:今晚终于看到了范氏庄的美景,那青山绿水,真是美不胜收。然而距离越远,景色越是美丽,因此不必过多地赞叹赞美。这里的“三峰翠”是指范氏庄周围的山峰。
第六联“巉然半几出,蹙若一拳细。”“巉然”是陡峭的样子,“拳”是拳头,“咫”是短距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峰陡峭,如同伸出的手指一样细长。
第七联“轻霏澹晚秀,隤照烨春媚。”意思是:轻风飘荡,天色昏暗,晚霞绚丽多姿。
第八联“玩久有馀佳,绘苦未必似。”意思是:观赏久了觉得它美好得难以形容,画出来也未必能够像它那样传神。
第九联“今夕勿掩扉,月中对山睡。”意思是:今晚不要关门睡觉了,让我在月光下和山一起入睡吧。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记叙诗人在某月三日夜宿范氏庄的情景为主线,描绘了范氏庄周围优美的景色,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联起笔点明时间是正月三日,交代了诗人夜宿地点,即范氏庄。“山历愁寡天,沙征恨多地”两句写景,诗人用两个动词“历”“征”,写出了群峰的连绵不断和沙地的辽阔无边,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两日”“虽近”“弥不至”一句,又为下文写景作铺垫。
颔联写诗人第二天到达海滨后的情形。“两日”、“虽近”说明时间之短、路程之远以及旅途之艰难。“弥不至”,突出了诗人对范氏庄的渴望之情,同时表明范氏庄距离海滨之远。
颈联写诗人在范氏庄附近徘徊的情景。“遐瞻”“我进”“渠祗退”几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范氏庄附近的徘徊情景。
尾联写诗人在夜晚欣赏范氏庄美景的感受。“大风来无隔,午燠皎安避。”两句既写环境变化,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
此诗语言质朴、平实、自然,充分体现了杜工部沉郁悲壮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