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从永和望青原,永和在地山在天。
今从青原望万象,青原在下台在上。
乘成先生学海龙,眼高四海空复空。
如登中天骛八极,下视积苏同绛宫。
万物一马喻多少,漆园小家穷计校。
须弥芥子亦未妙,葱岭老胡乌知道。
此诗解嘲仍索闹,举似先生应绝倒。
【注释】
- 万象台:唐代周子中为宰相时,在朝堂后设万象台,以备皇帝临朝时阅览奏章、处理政务。
- 永和:唐穆宗年号(825—827)。
- 青原:山名,在今江西安远县。
- 万象:指事物多且复杂。
- 乘成:即张成,字子容,唐代诗人,与韩愈、孟郊友善,有《赠张成》诗。
- 学海龙:比喻学问深广。
- 绛宫:指皇宫。
- 须弥芥子:须弥是印度神话中的大山,芥子小如粟粒。比喻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
- 葱岭:山名,在今甘肃西部。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万象台”这一象征性的事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现象的批评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诗运用了对比、象征等多种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
首句“昔从永和望青原,永和在地山在天”,诗人回忆了当年在永和县看到青原山的景象。这里用“望”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他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接着,“今从青原望万象,青原在下台在上”,诗人现在站在万象台上,俯瞰着青原山。这里的“万象”象征着事物多且复杂,而“万象台”则象征着权力的中心和社会的纷争。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政治现象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第二句“乘成先生学海龙,眼高四海空复空”,诗人称赞张成先生学识渊博,犹如学海中的蛟龙,眼界高远,不受俗世干扰。这里的“眼高四海”比喻了诗人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和坚持,即使面对世俗的诱惑和压力也毫不动摇。然而,接下来的一句“如登中天骛八极,下视积苏同绛宫”却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失望。他仿佛登上了中天的楼阁,俯瞰着下面的世界,那些繁华景象如同积苏宫一样令人眼花缭乱。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理想追求的坚定,又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矛盾心态。
第三句“万物一马喻多少,漆园小家穷计校”,诗人用“一马”来比喻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同时,他又引用了孔子的话“鄙事不足计校”(见《论语》),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得失的淡泊和超脱。然而,接下来的一句“须弥芥子亦未妙,葱岭老胡乌知道”,却透露出诗人对于世间万物的深刻理解和感慨。他意识到即使是须弥山和芥子这样的微小之物,也都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更不用说那些更宏大的事物了。这里的“老胡”是指西域的一个民族——吐蕃,而“乌知道”则是说他们对于这些事物的认识并不深刻,只是表面上的肤浅理解。
最后一句“此诗解嘲仍索闹,举似先生应绝倒”,诗人以自己的诗作为例来说明自己对于政治现象的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认为自己的诗歌就像一种解嘲的方式,试图让人们了解和思考这些问题。然而,他也认为自己的诗歌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解和嘲笑。这既是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我批评,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思。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