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易水已成悲,亡国何人见黍离。
枉是荆王疑美璞,更令杨子怨多歧。
胡笳暮应三挝鼓,楚舞春临百子池。
未抵索居愁翠被,圆荷清晓露淋漓。
诗句释义
1 “寒风易水已成悲”:这一句通过“寒风”和“易水”(古代河流名,多用于象征送别)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悲伤的气氛,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别离或不幸。
- “亡国何人见黍离”:使用“黍离”这一典故,指的是《诗经》中的《王风·黍离》,原诗描写周朝灭亡后,百姓流离失所、哀叹的情景。这里诗人表达对亡国情景的感受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 “枉是荆王疑美璞”:提到“荆王”,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国王,他曾被比喻为拥有美玉的君王。此处可能暗指被误解或受冤枉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于无辜被误会的愤懑和不平。
- “更令杨子怨多歧”:“杨子”,古代传说中的贤者,这里用来代指诗人自己或其他有才华的人。此句说明即使像杨子这样的贤者也难以逃脱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复杂矛盾和纷争。
- “胡笳暮应三挝鼓”:描述了一种场景,可能是在边疆地区,听到远处传来的胡笳声(古代的一种乐器),伴随着傍晚时分三次击打战鼓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悲壮的氛围。
- “楚舞春临百子池”:提到“楚舞”,可能是指楚地的舞蹈,春天来临,百子池(一个地名)上举行舞蹈活动。这表达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人们在节日里的快乐。
- “未抵索居愁翠被”:“翠被”,通常用来形容美丽的丝绸被褥。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因为长期的孤独生活而感到忧郁和不安,与“翠被”形成对比的是他的愁苦心情。
- “圆荷清晓露淋漓”: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场景,圆圆的荷叶上挂着露珠,清冷的早晨露水滴滴答答。这句诗传达了大自然清新宁静的美,以及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译文
寒冷的风在易水边吹起了悲伤,亡国的哪个人会看见黍离?
白白地怀疑荆王是一块美玉,更让杨子对多歧路感到遗憾。
黄昏时胡笳声响起,战鼓敲打三下;春日里的百子池畔,翩翩起舞。
无法抵挡独自居住的忧愁,翠被沾满了泪痕;清晨的露珠滴落,湿透了衣裳。
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中国诗歌形式,以抒情为主,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如“寒风易水”、“亡国黍离”、“胡笳三挝”等,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波动和历史沧桑的画面。同时,诗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和成语,如“亡国之君”、“美璞”、“杨子”等,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深度,也丰富了表达的情感层次。整体而言,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体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