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矣舟移壑,惆怅九原谁可作。
灵光长与孤月孤,幻化偶随落叶落。
人间好事平生有,留得芬香传万口。
杨侯宅畔蜀江边,霜立梅花醉哀酒。
伯仲如林吾所爱,俯仰十年无一在。
鬓边日月去如飞,老怀不待秋风悲。

【注释】

石孝立(763-824):唐代诗人。字安仁。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世称“石家三郎”。大历中为左拾遗、补阙,后任集贤院学士、检校祠部员外郎等职。其诗多反映民生疾苦。

斯人:这里指石孝立自己。

舟移壑:船在山间移动,壑谷也随着移动。

九原:古代对帝王的坟墓称为九原,这里指墓地。

灵光:佛经中的光明,比喻佛教或佛法。

幻化:虚幻的变化。

人间:指世俗的人世间。

伯仲:兄弟。

霜立:霜打。

杨侯宅畔:指杨凭的宅第。

蜀江:指四川的锦江。

霜立梅花醉哀酒:意思是说,霜冻下的梅花像喝醉了酒一样,独自开放在冷艳的枝头, 让人感到悲伤。

伯仲如林:比喻人才辈出,如树林般密集。

鬓边日月去如飞:形容人的鬓发已白,岁月如飞逝去。

老怀不待秋风悲:意谓年老体衰,无需等待秋天的萧瑟之景便已心感悲凉。

【赏析】

这首诗是石孝立写给朋友杨凭的挽词。杨凭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三李”,又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是初唐四杰之一,以文辞俊丽著称。此诗表达了对杨凭的哀悼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人开篇用“石孝立挽词”直接表明这是一首挽词,接着点明死者的身份,即杨凭。接着,诗人以“斯人已矣”开头,表示对杨凭的哀悼。这里的“斯人”指的是石孝立自己,因为杨凭与石孝立都是当时的文人雅士,两人之间有很多交流往来。

诗人描绘了墓地的景象:“灵光长与孤月孤,幻化偶随落叶落。”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墓地上的月光孤独地照耀着,而落叶则在风中摇曳飘落。这里的“灵光”指的是佛家的光明,象征着杨凭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上依然存在;而“幻化”则指杨凭生前的种种变化,包括他的文学才华和书法技艺。

诗人转入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人间好事平生有,留得芬香传万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杨凭生前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的作品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话题。这里的“芬香”指的是杨凭作品的魅力和影响,而“万口”则是指这些言论已经传遍了千家万户。

接下来的一句,诗人再次表达了对杨凭的怀念之情:“杨侯宅畔蜀江边,霜立梅花醉哀酒。”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杨凭的住宅就在蜀江边,而他在霜降时节独居在寒冷的梅花旁饮酒自娱。这里的“霜立”指的是寒气逼人的霜天,而“醉哀酒”则表示杨凭在孤独中饮酒消愁,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最后一句,诗人总结了对杨凭的思念之情:“伯仲如林吾所爱,俯仰十年无一在。”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杨凭就像森林中的参天大树一般,是我最为敬爱的友人。然而如今他已经离我而去,我在回忆过去的时光时,却再也找不到与他一起共度的日子了。这里的“伯仲如林”指的是众多杰出人物聚集在一起的场景,而“俯仰十年无一在”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对失去友人的遗憾。

整首诗通过描绘杨凭墓地的景象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杨凭的深深怀念和对他的悼念之情。同时,诗中的“灵光”、“幻化”、“人间”、“芬香”等词语的使用,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丰富的意境和情感色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