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说最佳处,深藏叠嶂间。
只须一两屐,更入数重山。
架竹深犹渡,垂藤险可攀。
林泉未厌客,风雨不教还。
【注释】
闻说:听说。最佳处:最美好之处。
深藏:深藏在。叠嶂(zhàng)间:重叠的山峦之间。
只须:只要。一两屐(jī):一双木屐(古代的一种鞋)。屐,音“屐”。
重山:重重山峦。
架竹:搭起的竹子。
深犹渡:渡过深山仍可通行。
垂藤:下垂的藤蔓。
林泉:指山林中的清泉。
厌:满足。
不教:不让。还:返回。
【赏析】
这是一首游峨眉山的诗。峨眉山,位于四川峨边、乐山、眉山三地之间,主峰万佛顶海拔3079米,是四川第一高峰。诗人在游览途中写下了这首诗。全诗以“游”字为纲,描绘了峨眉山的秀美和险峻,表达了对峨眉山的喜爱。
首句“闻说最佳处,深藏叠嶂间”,写峨眉山的最佳游览地点在深藏于叠嶂之间的深处。这里的叠嶂指的是层层叠叠的山峰,象征着峨眉山的雄伟壮丽。峨眉山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山”。这里的最佳游览地点自然是指峨眉山的最高峰——万佛顶。万佛顶海拔3079米,是峨眉山的最高点,也是观赏峨眉山全景的最佳位置。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峨眉山,感受其雄伟壮观的气势。
次句“只须一两屐(jiē),更入数重山”,进一步描绘了峨眉山的美丽景色。峨眉山虽然最高点在万佛顶,但沿途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地方。诗人用“一两三屐”来形容自己只需带上一双木屐就能深入游览峨眉山了。这里的“一二”表示只需要带上一双木屐,而“两三”则表示可以带多双木屐。这种表述既体现了峨眉山的险峻,也展示了诗人对峨眉山的热爱和向往。
第三句“架竹深犹渡,垂藤险可攀”,进一步描绘了峨眉山的自然景观。峨眉山有许多险峻的山路,需要借助架竹和垂藤才能攀登过去。这里的“架竹”指的是搭建起来的竹子,用于支撑山路;“垂藤”则是指垂下的藤蔓,可以用来攀爬山路。通过这两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峨眉山险峻地形的赞叹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
第四句“林泉未厌客,风雨不教还”,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峨眉山美景的喜爱和留恋。这里的“林泉”指的是峨眉山上的清泉,代表着清新自然的气息;“客”则是指游客或过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游客或过客可能会对峨眉山的美景感到厌倦,但峨眉山的美景却永远不会让他们感到厌烦。这里的“不教”表示不让游客或过客离开,强调了峨眉山的吸引力。
整首诗以“游”字为主线,通过描绘峨眉山的最佳游览地点、所需装备、险峻地形以及美景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峨眉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了峨眉山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