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但山储秀,年多树亦灵。
华夷供静瞩,参井入危经。
幽讨真殊绝,神光却渺冥。
正当存不议,聊使俗迷醒。

【注释】

1、岂但:不只是。山储秀:峨眉山蕴藏着丰富的秀色。

2、年多树亦灵:树木很多,也具有灵性。

3、华夷:指中原和边疆。静瞩:静静地注视。参井:指“参井寺”。

4、幽讨:深究探究。真殊绝:真是非常不同寻常,非常奇特。神光:神采、神态。渺冥:遥远、渺茫。

5、正当存不议:正好可以讨论,不必拘泥于成见。存:存留,指保存。不议:指不必拘泥于成说。

6、聊使俗迷醒:姑且让人的世俗之见清醒一下。

【赏析】

此诗为峨眉山十绝句之一。作者在游览峨眉山时,以游目骋怀、寻幽探胜的心情,对峨眉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作了热情洋溢的描绘。全诗笔法灵动,语言清丽,富有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首联写峨眉山的秀丽景色。诗人开篇即赞叹峨眉山的美:“岂但山储秀”,意思是说,峨眉山不仅山美,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秀丽之气。这里的“储”字,是贮蓄、蕴涵的意思,用来形容峨眉山的景色之美是丰富而深厚的。峨眉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这里群峰竞秀,林木苍翠,瀑布飞泉,云蒸霞蔚,四季如春。峨眉山之美,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景观,还在于它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峨眉山是佛教名山,自古就有“佛国”、“神仙之都”的美誉,许多高僧大德曾在此讲经说法;峨眉山又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历代骚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赞颂峨眉山的诗篇。峨眉山的秀美,正是这种历史沉淀和文化熏陶的结果。所以,峨眉山的美,是历史的美、文化的美。诗人在这里用两个“山储秀”来赞美峨眉山,既表明了峨眉山的天然之美,又突出了峨眉山的历史之美和文化之美。

颔联写峨眉山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峨眉山不仅是一座秀美的山峰,还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山。诗人接着从两个方面来描写峨眉山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年多树亦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峨眉山上的树木很多,而且树龄很长,因此它们都具有灵气。这里的“年多”,指的是树的年龄很大。峨眉山上的古木参天,生长得十分茂盛,这些古木历经沧桑,饱经风霜,它们见证了峨眉山的历史变迁和岁月沧桑。这些古木之所以具有灵气,是因为它们经受了时间的洗礼,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华夷供静瞩,参井入危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峨眉山既是中原与边陲之间的分界线,又是通往佛教圣地——普贤道场参井寺的必经之路。峨眉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宗教文化内涵,成为连接中原与边陲的纽带,同时也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这里的“华夷”,指的是中原与边陲。“静瞩”,是静静地注视的意思。“危经”,是指通往参井寺的险要之路。诗人通过对峨眉山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峨眉山深厚的感情。

颈联紧承上文,进一步描绘峨眉山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幽讨真殊绝”,这里的“幽讨”,是深究探寻的意思。诗人认为峨眉山的自然景观真是不同寻常,非常奇特。这里的“神光”,指的是神采、神态。诗人通过观察和感受,发现峨眉山上的神采和神态都是那么的超凡脱俗,令人惊叹不已。这里的“渺冥”,是遥远、渺茫的意思。诗人用“真殊绝”来修饰自己对峨眉山的感受,强调了他对峨眉山独特魅力的认识和感悟。这里的“神光”,既是对峨眉山自然景观的描述,也是对诗人自身精神境界的一种表达。诗人通过对峨眉山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尾联回到开头,再次赞美峨眉山的秀美。诗人在游览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思考和感悟,他认为峨眉山的美丽不仅仅是外在的景色,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内涵。他希望人们能够摒弃成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峨眉山的美景和文化特色。“正当存不议”,意思是说,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和评价峨眉山的美,就没有必要拘泥于那些成见和偏见。这里的“不议”指的是成见和偏见。诗人用“正”字来强调正确看待和评价峨眉山的重要性。“聊使俗迷醒”,意思是说,姑且让我们被峨眉山的美丽所迷惑,从而唤醒人们对世俗观念的清醒认识。这里的“迷”指的是被迷惑,“醒”指的是觉醒或醒悟。诗人用“聊使”这个词来表达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整首诗通过对峨眉山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以及对美丽事物追求和向往的美好愿望。同时,诗人还通过反思和自省的方式,引导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提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