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桥度已尽,有亭枕江湄。
常时闭其门,为问居者谁。
范蠡其明哲,功成学鸱夷。
烟波五湖上,风月一西施。
张翰轻绂冕,归及鲈鱼时。
生前一杯足,何以身后为。
鲁望栖甫里,有田常若饥。
不应州县辟,郁此胸中奇。
并为吴越人,名与日月垂。
相去二千载,今乃同一祠。
壁间面如生,凛然人在兹。
我本江海客,一焉起遐思。
死者不可作,来者讵可期。
手持一钓竿,浩歌孰从之。
【题解】
此诗题三高祠,三高,即范蠡、张翰、鲁望。范蠡是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功成名退后,泛舟太湖以终;张翰是东汉末年的隐士,见朝廷腐败,归隐田园;鲁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号,他因家贫而作《三大礼赋》求取官禄,但未能如愿,晚年归田隐居于奉新县甫里,自号杜陵布衣,与吴越同宗。
【注释】
长桥度已尽,有亭枕江湄:长桥已经走到尽头,有座亭子靠在江边的岸边上。
常时闭其门,为问居者谁:平常的时候总是关门,请问住在这里的人是谁?
范蠡其明哲,功成学鸱夷:范蠡是个聪明睿智的人,功成名就以后效仿鸱夷子皮。鸱夷子皮,春秋末期楚国人,善于经商。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就弃官隐居了。
烟波五湖上,风月一西施:在烟雾弥漫的水面上泛游,欣赏美丽的月色和西施般的倩影。
张翰轻绂冕,归及鲈鱼时:张翰辞官回家的时候,正好是吃鲈鱼的季节。
生前一杯足,何以身后为:活着的时候一杯水足够了,为什么要等到死后才来享用呢?
鲁望栖甫里,有田常若饥:鲁望隐居的地方叫甫里,就像常山君田氏那样,经常有人来拜访。
不应州县辟,郁此胸中奇:不应当被州县征召去做官,胸中的奇思异想郁结难舒。
并为吴越人,名与日月垂:作为吴越地区的人士,名声和太阳月亮一样长久。
相去二千载,今乃同一祠:相隔着两千年的时间,现在竟然建起了同一个祠堂。
壁间面如生,凛然人在兹:祠堂里的画像栩栩如生,仿佛人还活着一般。
我本江海客,一焉起遐思:我本来是生活在江河大海之间的人,从这里产生了远大的志向。
死者不可作,来者讵可期:死的人不能复生,未来的事情又怎么能预料呢?
手持一钓竿,浩歌孰从之:拿着一根钓竿,高歌而行,又有谁能跟随着我呢?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三国时代著名人物范蠡、张翰、鲁望的赞颂。诗人借赞颂三位历史名人,寄托自己仕途失意、归隐田园的思想情感。
全诗前四句写三高的身世及其生平事迹。范蠡、张翰、鲁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谋臣、文人和隐士。诗人先从他们各自的身份特点入手。
“长桥度已尽”,点明了三人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业绩,但最终都是功成身退,超脱尘世的。“有亭枕江湄”,写出了他们在隐居期间的生活环境。“常时闭其门”,写出了他们的隐居生活态度。“为问居者谁”,写出了诗人对他们隐居生活的态度和看法。
中间十二句是对三高的赞美之词。范蠡是智多星,能文能武,深通权变之术。功成名遂之后“鸱夷子皮”,就是范蠡的化身。张翰则是一位风流才子,他辞官归隐时,正值盛夏时节,于是挥扇赏菊饮酒而归。鲁望则是一位隐逸之士,他的归隐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向往。
最后六句是诗人抒发感慨之语。“我本江海客”,写出了诗人的胸怀壮志和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一焉起遐思”,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欲已化为泡影。“死者不可作”是说那些死去的人已经不能再做官或做事了。“来者讵可期”是说那些还没有出生的人更无法知道将来的事了。诗人认为功名利禄既不可能实现,那么就不要再追求了。
最后二句是诗人对三高的敬仰之情。“手持一钓竿,浩歌孰从之”,表现出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淡薄和对于隐逸生活的热爱。这两句诗也体现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