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议岂徒光四户,直声应已到三韩。
黄门有手能批敕,太学无人为举幡。
清议岂徒光四户,直声应已到三韩。
黄门有手能批敕,太学无人为举幡。
注释:清议并非仅仅让四户人家感到光荣,而是直声已经传到了三韩。在宫中,有大臣能够批阅皇帝的诏书;在学堂中,却没有人敢于站出来为正义发声,揭发那些不公正的行为。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评。它强调了清议的力量和直声的价值,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通过对黄门有手能批敕和太学无人为举幡的描述,诗人暗示了当时朝堂上的权力争斗和社会风气的败坏。这种强烈的对比和讽刺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味,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正义和道德规范的坚守和追求。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富有思想深度和批判性的诗歌,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价值观,也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