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数最优徐孺子,风流不减谢宣城。
那知此别成千古,未信斯言隔九京。
落日松楸阴隧道,西风箫鼓送铭旌。
善人报施今如此,陇水长寒呜咽声。

【解析】

1.礼数:指礼节。徐孺子:晋末名士徐孺,字孺子。2.谢宣城:南朝诗人谢朓,字宣城。3.那知此别成千古:怎料这分别竟成为千古的憾事。4.斯言:这句话。5.陇水长寒呜咽声:陇山的流水永远寒冷呜咽地流淌。

【答案】

李濠州挽词二首(其一)

礼数最优徐孺子,风流不减谢宣城。

释义:我与徐孺子的交往,礼节上是最优的;他的风流雅韵,并不逊色于谢宣城的诗风才情。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自己与徐孺子的交情和徐孺子的才气,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赞美之情。“礼数”句意在说徐孺子的才华出众,但因他是名士而自视甚高,故“风流不减”,即他的才华和风度不亚于当时的大诗人谢脁。

(其二)

那知此别成千古,未信斯言隔九京。

释义:哪知道这次分别竟然成了千古的遗恨,我不相信这种话能从远方传过来。

赏析:此诗的前两句写与友人分别时的感慨,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那知”句用反问语气写出两人离别后的遗憾之情。“未信”句以设问的语气抒发了作者对好友生死难分的悲痛之情。“斯言”句用“斯言”二字来表达作者对友人之死的哀伤之情。“隔九京”句用典故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生死的痛惜之情,也暗含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其三)

落日松楸阴隧道,西风箫鼓送铭旌。

释义:夕阳西下时,墓地上松柏苍翠,墓木已拱。西风萧瑟,吹动着箫鼓之声,送走了亲人的灵柩。

赏析:“落日松楸阴隧道,西风箫鼓送铭旌。”两句描绘出了一幅凄清悲凉的送葬图景。“落日”“西风”点出送葬的时间、天气及场景;“松楸”、“铭旌”点出送葬的对象、物品。全句写明夕、秋风、松树、棺椁等景物,衬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渲染了丧家悲伤的情绪。

(其四)

善人报施今如此,陇水长寒呜咽声。

释义:善良之人施恩报答如此慷慨,如今陇山的溪水依然寒气袭人发出呜咽之音。

赏析:此诗的最后一句写陇山上的溪水,寄托了作者对亡友的怀念之情。“善人”句意在说善良之人施恩报答如此慷慨。“陇水”句意在说陇山上的溪水依然寒气袭人发出呜咽之音,以此表达了自己对亡友的深切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