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草堂元自葺,陶公三径不教荒。
青蕉雨后开书卷,黄菊霜前碎鹄裳。
落日看山凭曲槛,清风谈道据胡床。
此来遂得归休意,却莫翻然起相汤。

注释:

  1. 题司门李文园亭:这首诗是写给司门李文园亭的。李文园亭位于司门,是李家花园。
  2. 白氏草堂元自葺:白居易的白氏草堂原本就修葺过。白居易曾在洛阳居住时,建有一座名为“草堂”的住所,后来迁至长安,又建造了一座“庐山草堂”,这就是诗中提到的草堂。
  3. 陶公三径不教荒:陶渊明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经在山中开辟了三条小路,叫做“三径”。这里用陶渊明来比喻李文园亭的园林之美。
  4. 青蕉雨后开书卷:青蕉是指竹子,雨后竹叶青翠,可以联想到读书的景象。
  5. 黄菊霜前碎鹄裳:黄菊花在霜降时节盛开,而鹤在秋天羽毛变白,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才华和品格。
  6. 落日看山凭曲槛:夕阳下,诗人倚着栏杆欣赏远处的山景。
  7. 清风谈道据胡床:清风徐来,诗人在胡床上与友人谈论学问。
  8. 此来遂得归休意:自从来到这个园林之后,诗人产生了归隐的愿望。
  9. 却莫翻然起相汤:然而不要突然改变主意,像张汤那样重新做官。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李文园亭美景的诗作,通过对李文园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其的喜爱之情。首句点明了地点,即司门前的李文园亭。接下来四句分别描绘了李文园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气息。

第一句“白氏草堂元自葺”,提到了白居易的草堂,这是对历史人物的引用,也是对李文园亭的一种赞美。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流传千古,被后人广为传颂。而李文园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这里的“元”字,可以理解为本来就如此,也可以理解为原来就有的意思。

第二句“陶公三径不教荒”,则将李文园亭与陶渊明相提并论。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田园诗深受人们喜爱。而李文园亭则是一个美丽的园林,两者都给人以美好的感受。这里的“不教荒”表示不会让园林变得荒芜,寓意着李文园亭的美丽将会永远传承下去。

第三句“青蕉雨后开书卷”,描绘了雨后的竹林景象。青翠的竹子在雨后显得更加生机勃勃,仿佛在阅读书本。这句诗以竹喻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对李文园亭周围景色的描绘。第四句“黄菊霜前碎鹄裳”描绘了黄菊盛开的情景,以及鹤在秋天羽毛变白的美景。这些自然景观都是诗人所钟爱的,它们给李文园亭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最后两句“落日看山凭曲槛,清风谈道据胡床”,则是对李文园亭内景色的再次描绘。落日时分,诗人站在曲槛边欣赏远方的山景;而清风徐来,诗人则在胡床上与友人畅谈学问。这两句诗展现了李文园亭内的宁静与和谐,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李文园亭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美丽、宁静、和谐的园林世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的哲理意味也十分浓厚,如“此来遂得归休意”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而“却莫翻然起相汤”则暗示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整首诗既展现了李文园亭的美丽景色,又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和人生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