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英雄不自知,暮年初志各参差。
南阳陇底卧龙日,北固樽前失箸时。
霸主三分割天下,宗臣十倍胜曹丕。
寒炉夜发尘书读,似覆输筹一局棋。
【注释】
盖世英雄:指诸葛亮,他自比为“卧龙”,有盖世之才。
不自知:自己没有意识到。
暮年初志:指诸葛亮初出茅庐时的壮志雄心。
南阳陇底:指诸葛亮的故乡南阳郡陇西县(今属甘肃省)。
北固樽前:孙权曾于北固山(在江苏省镇江市)上筑台以望,曹操曾一度攻陷,孙权于此失箸。
三分割:指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三分天下。
宗臣:指诸葛亮的辅佐者,如蒋琬、费祎等。
十胜曹丕:意谓自己的才能胜过曹丕。曹丕是魏国皇帝(公元220年-266年),字子桓,三国政治家,曹魏奠基人之一。
寒炉夜发尘书读,似覆输筹一局棋:意思是说,在寒冷的夜晚,点燃蜡烛读书,就像下着一盘输赢难料的棋局。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追怀诸葛亮的一首七律,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无限崇敬和景仰之情。全诗语言简明而富有内涵,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展现了诸葛亮的才华与智慧。
第一句“盖世英雄不自知”,直接点明主题,指出诸葛亮虽然拥有盖世之才,但他却未曾意识到自己的伟大。这种自谦与自信并存的态度,既体现了他的谦逊,也彰显了他的自信。
第二句“暮年初志各参差”,进一步描绘了诸葛亮初出茅庐时的志向与抱负。这里所说的“初志”,指的是他在年少时对自己的期望和梦想。而“参差”则表示这些志向与抱负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第三句“南阳陇底卧龙日”,是对诸葛亮故乡的描述。南阳陇底是诸葛亮的故居,而“卧龙”则是对他的一种尊称,暗含着他的非凡才华。这句诗通过对故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第四句“北固樽前失箸时”,则是对孙权和曹操的一次对比。孙权曾在北固山(今江苏省镇江市)上筑台以望,曹操曾一度攻陷此地,孙权于此失箸。这里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孙权的英勇和智慧的赞美。同时,也将曹操与孙权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了曹操的失败之处。这两句诗既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第五句“霸主三分割天下”,意指三国时期曹操曾经统一了中国北方。这里的“霸主”是指曹操,而“分天下”则表示他的威势无人能敌。这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强大的实力。
第六句“宗臣十倍胜曹丕”,则是对诸葛亮辅佐者的赞誉。这里的“宗臣”指的是诸葛亮的辅佐者,如蒋琬、费祎等。而“胜曹丕”则表示他们的才能超过了曹操。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诸葛亮的才智和辅佐者们的卓越表现。
最后一句“寒炉夜发尘书读,似覆输筹一局棋”,则是对诗人自己读书的情景进行描述。这里的“寒炉夜发尘书读”意味着在寒冷的夜晚,点燃蜡烛读书。而“似覆输筹一局棋”则表示在下棋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思考和权衡各种因素。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诗人读书的场景,还暗示了他对于人生、政治和战争的思考和感悟。
整首诗以诸葛亮为线索,通过对其不同时期的描述和评价,展现了其卓越的才智和人格魅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人生、政治和战争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