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物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

【注释】

子瞻:苏轼的字。墨竹:指用墨画的竹子。眼入毫端:笔尖进入毛头。写竹真:写出了竹子的本质。枝掀叶举:枝干挺拔,枝叶扶摇直上。是精神:这是竹子的精神。因知幻物出无象:因为知道幻化之物出自自然之象。问取人间老斫轮:向世间的老斫轮请教。斫轮:砍伐树木,制作车轮。

【赏析】

苏轼《题子瞻墨竹》诗说:“胸中自有一个丘壑,试向此中来著我。”意思是说胸中自有丘壑,不妨将胸中的丘壑搬出来给世人看看,而不必再在纸上勾勒。他笔下的竹,不拘于形似,不拘于笔墨,而是随其意所至,任情挥洒,以墨色点染,随意勾皴,一气呵成,生动自然,充分体现了他的“文如其人”。

苏轼作画主张以意运法,重神韵,重骨气,重气势,反对刻意追求外形的逼真和工细刻画。他认为“士人画与文人画异,文人画求神似也”,所谓“神似”即指神韵、神骨、神趣。苏轼的画虽不求形似,却能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俗的境界。他的画有疏朗空灵之感,给人以爽心悦目之感。《题子瞻墨竹》正是表现了这种境界。

首句“眼入毫端写竹真”,是说他的墨竹从笔尖开始就充满了生机。“眼入毫端”,是指笔势的灵动,是说笔力透纸而出,笔锋所到之处都显得生动有力。“写竹真”,则是指作者的心境与竹同化一体,从而表现出竹子的真谛。

第二句“枝掀叶举是精神”,则是从整体上对竹子的形象进行描绘。“枝掀叶举”,形容竹子的枝杆挺拔,叶片扶摇直上,显示出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与向上的精神。“是精神”则是指这种精神就是竹子的本质,它贯穿于整个形象之中。

第三句“因知幻物出无象”,则是说通过观察竹子,他领悟到了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没有固定的形态可言。这既是对前两句的概括总结,也是他对艺术创作的一种理解,认为应该超越形似的束缚,捕捉事物的神韵。

尾句“问取人间老斫轮”,则是在对竹子的形象进行了全面描绘之后,又回到画竹本身上来。“斫轮”指的是砍伐树木制作车轮的人,这里比喻那些技艺高超的匠师。苏轼在这里是在向这些匠师请教如何更好地描绘竹子。

这首诗是苏轼对他自己画竹作品的自评和自赞,表达了他对绘画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