閤门井不落第二,竟陵谷帘定误书。
思公煮茗共汤鼎,蚯蚓窍生鱼眼珠。
置身九州之上腴,争名焰中沃焚如。
但恐次山胸垒块,终便酒舫石鱼湖。

【诗句释义】

  1. 閤门:指官府大门。井不落:指井水清澈,比喻官吏清廉。第二:指井水清而不污,形容官吏公正不贪污。竟陵谷帘:指竟陵太守的府邸门前挂的帘子。误书:写错了字。2. 思公煮茗:思公,指苏轼的朋友、好友张思远(字子野)。茗,指茶。汤鼎:指烹茶所用的铜器。蚯蚓窍生鱼眼珠:蚯蚓的孔里可以看见它的眼睛,这里比喻眼睛明亮有神。3. 置身九州之上腴:指苏轼在朝廷任官时,身处国家政治中心,地位尊贵。九州:古代中国称为“九州”。上腴:土地肥沃的地方。争名焰中沃焚如:指在官场上的争斗如同烈火焚烧,使人焦灼不堪。4. 但恐次山胸垒块:次山,指陶渊明(字元亮),他的诗《归去来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诗句,所以后人用“次山”来指代陶渊明。5. 终便酒舫石鱼湖:指诗人晚年在湖北黄州,住在一个叫做石鱼湖的园林,过着隐居的生活。
    【译文】
    官府大门井水清澈没有污染,竟陵太守的府邸门前挂的帘子却写错了字。
    思公煮茶与友人共饮于铜器之中,蚯蚓的孔里可以看见它的眼睛,鱼儿的眼睛也像人一样炯炯有神。
    身处国家的中心地位,土地肥沃之地,我与众人争夺名利如同烈火焚烧,让人焦灼不堪。
    但恐怕像陶渊明那样胸怀抱负而不能施展,最终只能在黄州的石鱼湖中度过余生。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好友张思远而作。张思远是苏轼的朋友,曾任竟陵郡太守,因事获罪流放黄州。苏轼得知消息后,即作此诗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和祝愿。全诗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其前途命运的关切。
    诗人开篇以“省中烹茶怀子瞻”起兴,点明了主题。省中烹茶,本是文人雅士的一种消遣方式,但在此诗中,它却成了诗人怀念好友之情的载体。这种巧妙的构思,既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又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接着,诗人以“用前韵”三字收束全诗,使整首诗结构严谨,音韵和谐。
    中间两联,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如“蚯蚓窍生鱼眼珠”一句,将蚯蚓的孔比作眼睛,鱼的眼睛也比作眼睛,既富有想象力,又富有诗意,让人读来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美好。再如“争名焰中沃焚如”,则通过对官场争斗的描绘,展现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这些画面虽然充满了讽刺意味,但也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诗人以“但恐次山胸垒块,终便酒舫石鱼湖”结束全诗。这里的“次山”指的是陶渊明,他的《归去来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诗句,因此后人就用“次山”来指代陶渊明。诗人借用陶渊明的名字,表达了对朋友坎坷命运的同情和担忧。同时,这也寄托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遭遇的描写和对官场黑暗的揭示,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更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