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索叶自雨,月寒遥夜阑。
马嘶车铎鸣,群动不遑安。
有人梦超俗,去发脱儒冠。
平明视清镜,正尔良独难。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张可久创作的五言古诗,题目为《戏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全诗如下:
索索叶自雨,月寒遥夜阑。
马嘶车铎鸣,群动不遑安。
有人梦超俗,去发脱儒冠。
平明视清镜,正尔良独难。
注释:
- 索索叶自雨:风吹落叶的声音。
- 月寒遥夜阑:月亮寒冷,夜晚即将结束。
- 马嘶车铎鸣:马匹的嘶鸣声和车轮滚动的声响。
- 群动不遑安:所有的动物都没有了动静,表示夜晚的寂静。
- 有人梦超俗:有人梦想摆脱世俗的束缚。
- 去发脱儒冠:去掉头发,放弃儒帽等代表传统学者身份的标志。
- 平明视清镜,正尔良独难:清晨醒来,看到明亮的镜子里,只有自己显得与众不同,感到孤独。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动作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寒夜中的孤独感和对超俗理想的追求。首句“索索叶自雨”,以自然界的声音开始,营造出静谧而深沉的氛围。接着,“月寒遥夜阑”进一步强调了夜晚的寒冷和寂静,形成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马嘶车铎鸣”和“群动不遑安”描写了夜晚的繁忙与喧嚣被打破后的静寂。这种对比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繁华世界的疏离感,也暗示了他对于超俗理想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有人梦超俗,去发脱儒冠”,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超俗生活的追求。他选择离开传统的学者形象,摆脱世俗的桎梏,只为了追寻内心的真实。而“平明视清镜,正尔良独难”则是诗人对自己孤独状态的反思,他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中,能够真正理解并欣赏他的,可能只有他自己。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动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超俗理想的追求和对孤独情感的抒发。它既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和人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