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手种两三竹,使君忽来唾珠玉。
不须客赋千首诗,若是赏音一夔足。
世人爱处但同流,一丝不挂似太俗。
客来若问有何好,道人优昙远山绿。
【注释】
题也:题目。轩:指竹轩。
道人手种两三竹,使君忽来唾珠玉:道人亲手栽种了两三棵竹子,您忽如其来地来到这里,就好似嘴里吐出了珠玉一样。使君:指诗人自己。忽来:突然到来的意思。
不须客赋千首诗,若是赏音一夔足:你不必吟诵千首诗词,只要有像夔这样的乐官一样的知音,我就心满意足了。夔(kuí):传说中尧舜时代的贤臣乐官。
世人爱处但同流,一丝不挂似太俗:世俗之人喜欢的地方只是随波逐流,如同没有一根丝的发髻那样俗气。
客来若问有何好,道人优昙远山绿:假如客人来了问我有什么可看,我就会告诉他们山上那一抹远山绿色多美啊!
【赏析】
《题也足轩》是一首写竹的诗,全篇以竹喻人,借景抒情,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首联两句,诗人用“手种”、“忽来”两个动词,写出了主人对客人的欢迎之情。“唾珠玉”是夸张手法,突出主人的热情和雅兴。
颔联两句,意思是说:你不要写那么多诗词,有一个人懂得欣赏就够了。诗人把“赏音”比作“夔”,这是对夔的赞美,夔是传说中的乐官,他善于吹奏箫、笙等乐器,为尧帝和舜帝伴奏,因此被后人称为“知音”。这句诗是说:不要写那么多诗词,只要有知音就可以了。
颈联两句,意思是说:世俗之人喜欢的东西都是随波逐流,如同没有一根丝的发髻那样俗气;远山之绿,才是最美丽的风景。“同流”即“随波逐流”,比喻世俗之人喜新厌旧,追逐名利,而不懂得珍惜自然之美,就像没有一根丝的发髻那样不值一顾。“太俗”即“庸俗”,“远山绿”即远山之色。“远山”是虚写,因为从竹轩向外望去是一片远山,所以称之为“远山”;“绿”是实写,因为远山之色最美丽。
尾联两句,意思是说:如果客人来访,我会告诉他山上那一抹远山绿色多美。这里的“客”字指的是“过路的旅客”。“优昙”即佛经所说阿罗汉所闻的一种清净香,佛教称此香为“优钵昙花”,“远山绿”就是山上的绿色。“优昙”与“绿”在音韵上接近,诗人用“优昙”作为代词,既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又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这首诗通过咏物言志,借物抒怀,寓情于景,将竹的形象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感和精神,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洁的人生追求。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世俗之物的贬低和自然之美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