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胶盈掬俟河清,一箪岂能续民命。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流民叹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胶盈掬俟河清,一箪岂能续民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注释:
- 朔方(指北方边地):古代对北方地区的一种泛称。
- 频年:多年。
- 五种:这里指农、林、牧、副、渔五种行业。
- 虚春秋:虚设的春秋。
- 后土:地上神灵。
- 大鳌:巨大的海龟。
- 震:地震。
- 水沸:河水上涨,波涛汹涌。
- 襁负:包裹婴儿的布带。
- 投胶:指把胶水滴到河里,希望河能清。
- 十三行: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置的监察御史十三人组成的机构,负责纠察百官。
- 伊吕:《尚书》中的《伊训》和《吕刑》,指伊尹和吕尚两位贤臣。
- 分忧:承担忧愁,忧虑国事。
- 明诏:明白的诏书。
- 水旱:指自然灾害中的洪水和干旱。
- 桓侯: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蠡,他在越国治理国家时被称为“大夫”。
- 始:才。
- 投胶盈掬:指把胶水滴到河里。
- 十二政:指周文王在任用管仲之前曾向姜太公询问治国之道,姜太公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二个方面的治理原则,即“因天下之欲以制天下之费”,使国家的财政支出大大减少。后用来比喻为政者应遵循的原则或指导思想。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共一百零八句,一千二百四十字,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首先,它通过描述安史之乱期间北方地区的灾害和苦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切关注和担忧;其次,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和反思,揭示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最后,它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整首诗既体现了杜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展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