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声春渐长,烟雨春薄暮。
风光不长妍,如客暂时寓。
芸芸物争时,天地有常度。
我行睹大河,黄流日东骛。
喟然欲乘桴,莽不见洲渚。
张侯但饮酒,无用恨羁旅。
十年富贵子,今作一丘土。
【注释】
鸟声春渐长:鸟儿的鸣叫声渐渐增多。莺声渐多,故云“长”。
烟雨春薄暮:春天的雨雾笼罩着暮色。
风光不长妍:景色没有往日那么艳丽了。
如客暂时寓:像客人一般寄居在此处。
芸芸物争时:纷纷扰扰地争夺时机。芸芸,众多的样子。
天地有常度:大自然运行有一定的规律。
大河:黄河。
黄流日东骛:黄河之水滔滔不绝流向东方。
欲乘桴(fú):想乘上小筏子。桴,筏子。
莽不见洲渚:茫茫一片,看不见洲岛。莽苍,辽阔的样子。
张侯但饮酒:只是饮酒作乐。张侯,泛指朋友或知己。
无用恨羁旅:不要因为在外做客而感到遗憾。
十年富贵子:过去的富贵子弟。
今作一丘土:现在沦为了贫贱之人。一丘土,同“一抔土”,形容地位低微,处境艰难。
【赏析】
此诗写诗人客居异乡,感慨世事无常,人生多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不平之气。首联起势,颔联转折,颈联承转,尾联收束,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全诗以景衬情,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意境深远。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乡时所作,反映了他身处异乡时的情感。
首联“鸟声春渐长,烟雨春薄暮。”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画面。鸟儿的叫声渐多,春天的气息也渐渐浓郁起来;然而,春天的雨雾笼罩着整个大地,使得整个世界都变得昏暗而模糊。这两句诗通过鸟声、春光和雨雾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颔联“风光不长久妍,如客暂时寓。”承接上联而来,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短暂与易逝。春风拂面,花儿盛开,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而短暂。如同过客一般,我们只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感受这份美好。这里的“如客暂时寓”既指自己像游客一般暂居此地,又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对于岁月变迁的感慨与哀伤。
颈联“芸芸物争时,天地有常度。”则转向了对自然界的描述。诗人以“芸芸物争时”来形容万物都在积极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无法逃避的命运感——即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都是注定的,无法改变。这里的“天地有常度”既指天地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与法则,又暗指人生的起伏不定与无常变化。这种对于自然规律的理解,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一种超脱与豁达。
尾联“我行睹大河,黄流日东骛。”则是对前文的总结与升华。诗人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将整个画面串联起来。他看到了黄河之水滔滔不息地向东流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魅力。然而,在这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忧虑与不安——那就是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这里的“黄流日东骛”既指黄河之水滚滚东流,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与繁荣。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与信心,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悲壮与壮烈之感。
尾联“慨然欲乘桴,莽不见洲渚。”则更加突出了诗人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懑之情。他想要乘上筏子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但是茫茫一片,却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与方向。这里的“乘桴”既是诗人的一种行动表现,也是一种精神寄托。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寻找到自己的答案与归宿,但是却遭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阻碍。这里的“莽不见洲渚”既描述了诗人所处的困境与迷茫状态,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这种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懑情感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最后一句“张侯但饮酒,无用恨羁旅。”则是一种解脱与释然的心态。诗人虽然身处异地客居他乡,但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或绝望。相反,他选择以饮酒的方式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与忧愁,用这种方式来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与解脱。这里的“张侯”可能指的是一位知己或朋友,也可能是诗人自己的代名词。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与乐观态度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与感激之情。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与执着,即使面对困境与挫折,也能保持一颗平和与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述与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他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形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与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