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观俳优,诚有可笑时。
侏儒笑人后,所笑动未知。
非桀是尧舜,诸生同一词。
不能解其会,何笑侏儒为。
桓公方读书,轮扁释斧凿。
借问作书人,已归蒿里宅。
至精固不传,所说乃糟粕。
使道如怀珍,分我赡人贫。
人将遗朋友,谁不献君亲。
喁喁来噍食,泯泯去游魂。
昭穆才弟兄,愚智已子孙。
愚游智者笼,智受万物役。
奔奔相后先,成则自为德。
劳神不知疲,求所不能知。
深心著文字,有如鸟粘黐。
败新为故裤,何独郑人妻。
鹄卵待啄抱,自怜非荆鸡。
谁能起千载,化此故纸痴。

我们来看第一句:

众人观俳优,诚有可笑时。

  • 注释:人们观看滑稽表演,其中确实有些时候是可笑的。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滑稽表演中偶尔出现的荒谬之处的认识。人们往往容易在娱乐中寻找乐趣,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二句:

侏儒笑人后,所笑动未知。

  • 注释:矮小的人嘲笑那些高大的人,但他们不知道他们嘲笑的是什么。
  • 赏析:这句诗揭示了讽刺和嘲笑背后的无知。矮小的人可能只是模仿高大的人,却不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和行为,从而产生误解。

第三句:

非桀是尧舜,诸生同一词。

  • 注释:不是夏桀、商纣和周武王,而是所有的学子都在讨论同样的事情。
  • 赏析:这句诗批评了学术界的浮夸风气,指出即使是所谓的圣贤也不能免俗。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学术风气的不满。

第四句:

不能解其会,何笑侏儒为。

  • 注释:无法理解他们的真正意图,何必嘲笑那些侏儒呢?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盲目嘲笑他人的批判。嘲笑别人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起更多的矛盾和冲突。

第五句:

桓公方读书,轮扁释斧凿。

  • 注释:齐桓公正在读书的时候,轮扁解释着斧头和凿子的使用。
  • 赏析:这句诗以历史人物为背景,展现了古代学者的勤奋和专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学者对于技艺传承的重视。

第六句:

借问作书人,已归蒿里宅。

  • 注释:询问作书的人,他已经去世,住在蒿里的房子里。
  • 赏析:这句诗通过询问作书人的情况,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知识传承者的尊重。

第七句:

至精固不传,所说乃糟粕。

  • 注释:最精深的道理是不会流传的,所说的只是一些糟粕。
  • 赏析:这句诗强调了真理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学术界浮夸之风的批判。

第八句:

使道如怀珍,分我赡人贫。

  • 注释:如果道路像怀揣珍宝一样珍贵,那么我会把它分给自己帮助贫困的人。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他人困境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认同。

第九句:

人将遗朋友,谁不献君亲。

  • 注释:人们都希望把自己的遗产留给朋友,谁不想把自己的亲人献给君主?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亲情和友情的重视。

第十句:

喁喁来噍食,泯泯去游魂。

  • 注释:喃喃自语地吃东西,默默地离开游荡的灵魂。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忙碌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死亡的恐惧。

第十一句:

昭穆才弟兄,愚智已子孙。

  • 注释:昭穆之间只有同辈的兄弟,愚蠢和聪明都是子孙。
  • 赏析:这句诗揭示了人类智慧的传承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智慧多样性的认可。

第十二句:

愚游智者笼,智受万物役。

  • 注释:愚笨的人被聪明的人所束缚,聪明的人被万物所驱使。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智慧与愚昧之间的对立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第十三句:

奔奔相后先,成则自为德。

  • 注释:奔跑追逐的人们彼此竞争,成功的人就会自我标榜为德行。
  • 赏析:这句诗揭示了人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自我标榜行为,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道德观念的反思。

第十四句:

劳神不知疲,求所不能知。

  • 注释:耗费精神而不觉得疲倦,追求的是那些他无法知道的东西。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在追求知识和真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精神追求的态度和看法。

第十五句:

深心著文字,有如鸟粘黐。

  • 注释:用心书写文字就像鸟儿被黏住了。
  • 赏析:这句诗以鸟类为例,形容写作或学问的过程需要深入钻研和投入精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和看法。

第十六句:

败新为故裤,何独郑人妻。

  • 注释:破旧的新裤子变成旧裤子,为什么只有郑人的妻子会如此?
  •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新旧裤子的变化,讽刺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公正和正义的思考。

第十七句:

鹄卵待啄抱,自怜非荆鸡。

  • 注释:天鹅蛋等待被啄破,自己却怜悯自己不是一只雄鸡。
  • 赏析:这句诗以天鹅和雄鸡为喻,表达了自我安慰的心态。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和反思。

第十八句:

谁能起千载,化此故纸痴。

  • 注释:谁能使千年后的人也变得像这些陈旧的纸墨一样糊涂?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于知识传承和智慧传递的担忧。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