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园著书五十二,致意最在逍遥游。后来作者逐音响,百一未必知庄周。
幽人往往泥出处,俗士不可与庄语。逍遥如何,一蛇一龙。
以无为当有,以守雌为雄。与物无对,无内无外。
与民成功,有物有对。左肘生杨观物化,右臂为鸡即时夜。
果若乘气有待游,如何六气无穷谢。天之苍苍非正色,道真微妙安可得。
利害丛中火甚多,此心寂寞谁能识。丈人春秋诚未高,视听聪明齿牙牢。
所为淳拙有深越,持置酷似巨山陶。平生刚直折不得,目送飞鸿向宾客。
早束衣冠林底眠,非关暮年俗眼白。种田百亩初为酒,买地一区今有宅。
家人岁计不婴心,两儿长不能措画。迩来信己不问天,万事逍遥只眼前。
何必读书始晓事,此翁暗合庄生意。
《致政王殿丞逍遥亭》是宋朝文学家黄庭坚的一首杂言诗,此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才华,更通过其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思想,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哲理的画面。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 首句释义:“漆园著书五十二”指的是作者曾在漆园中撰写了五十余部著作。这里的“漆园”通常指的是古代楚国的一个园林名称,象征着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和高洁的人格追求。
- 第二句释义:“致意最在逍遥游”表明作者认为最高的志向就是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任何束缚。这里的“逍遥游”出自《庄子》,描述了一种超脱物欲、心灵自由的精神状态。
- 第三句释义:“后来作者逐音响”可能是指后来的文人墨客追随作者的步伐,创作出许多作品来模仿或解释他的思想和理念。
- 第四句释义:“幽人往往泥出处”指的是那些守旧的人总是拘泥于传统的道路和方式,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或变革。
- 第五句释义:“俗士不可与庄语”意味着那些庸俗的学者们难以理解庄子的真正思想,他们的语言和行为都显得肤浅和不真实。
- 第六句释义:“逍遥如何”表达了对自由状态的思考和探索,暗示着只有真正理解逍遥精神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 第七句释义:“一蛇一龙”可能是比喻性的描述,蛇和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这里可能代表着作者希望表达的一种刚柔并济、灵活多变的思想或态度。
- 第八句释义:“以无为当有”表示一种哲学观念,即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强调在看似没有的情况下也能创造出有。这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
- 第九句释义:“以守雌为雄”指的是以柔弱的态度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但最终能取得胜利。这反映了一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策略。
- 第十句释义:“与物无对”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不与任何事物对立的状态。这种心态使人能更好地融入自然,体验生活的真谛。
- 第十一句释义:“无内无外”强调了一种内外合一、超越二元对立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实质,实现真正的自我。
- 第十二句释义:“与民成功,有物有对”指出了与民众合作可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性。
- 第十三句释义:“左肘生杨观物化,右臂为鸡即时夜”描绘了一种奇异的景象,左肘化作了杨柳,右手变成了一只公鸡。这可能是作者用来形象地表达某种超现实的想象或是寓言式的表达。
- 第十四句释义:“果若乘气有待游”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虚无感。这里的“乘气”可能指的是呼吸,而“有待游”则暗示了生命的有限性和流动性。
- 第十五句释义:“如何六气无穷谢”提出了关于时间、生命和死亡的哲学问题。这里的“六气”可能指的是四季的变化,而“无穷谢”则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终结。
- 第十六句释义:“天之苍苍非正色,道真微妙安可得”表达了对于自然界和宇宙本质的深刻思考。这里的“天之苍苍”描绘了天空的辽阔和深邃,而“非正色”则揭示了自然界并非完全按照常规规律运行,而是充满了变数和神秘性。
- 第十七句释义:“利害丛中火甚多”,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充满利益纷争的世界,其中充满了争斗和冲突。这里的“利害丛中”形容了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而“火甚多”则形象地表达了争斗和冲突的激烈程度。
- 第十八句释义:“此心寂寞谁能识”表达了一种孤独无助的感受。这里的“此心”指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而“寂寞”则传达了无人能够真正理解或共鸣的悲哀。
- 第十九句释义:“丈人春秋诚未高”表达了对于年龄和经验的尊重。这里的“丈人”指的是年长之人,而“春秋”则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
- 第二十句释义:“视听聪明齿牙牢”赞扬了那些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坚定意志的人。这里的“视听聪明”形容了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而“齿牙牢”则强调了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
- 第二十一句释义:“所为淳拙有深越”赞美了那些简单朴素而又深思熟虑的行为。这里的“淳拙”表达了质朴无华的品质,而“深越”则暗示了这种品质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
- 第二十二句释义:“持置酷似巨山陶”形容了一种坚定不移、沉稳厚重的态度。这里的“持置”指的是持有或保持,而“酷似巨山陶”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态度的坚实和稳重。
- 最后两句释义:“平生刚直折不得”,表达了对于刚直不阿品质的赞美。这里的“生平”指的是整个人生历程,而“刚直折不得”则是对那些坚守原则、不屈服于外界压力的人的肯定。
- 第二十三句释义:“目送飞鸿向宾客”通过送别的场景传达了一种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这里的“目送飞鸿”象征着对远方的向往,而“向宾客”则表明了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
- 第二十四句释义:“早束衣冠林底眠”描绘了一个悠闲自得、隐居山林的场景。这里的“束衣冠”指的是整理好衣物准备休息,而“林底眠”则暗示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
- 第二十五句释义:“种田百亩初为酒”展现了一种田园生活的理想状态。这里的“种田百亩”象征着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而“初为酒”则暗示了通过辛勤劳作获得丰收的喜悦。
- 第二十六句释义:“买地一区今有宅”表达了对于安定生活的追求。这里的“买地一区”指的是购置了一块地产,而“今有宅”则暗示了通过努力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愿望。
- 第二十七句释义:“家人岁计不婴心”描绘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家人岁计不婴心”意味着家中的经济状况不需要过度操劳,因此可以更加从容地享受生活。
- 第二十八句释义:“两儿长不能 措画”反映了对孩子成长的无奈和期待。这里的“两儿长不能措画”意味着孩子们长大了,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依赖和照顾,但同时也蕴含着对他们未来的美好祝愿。
- 最后两句释义:“迩来信己不问天”表达了对于个人命运的淡然和超然。这里的“迩来信己不问天”意味着不再过分关注外界的变迁和命运的起伏,而是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追求。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分析,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还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是黄庭坚个人智慧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逍遥游”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寻找内心平静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