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有趾而不踶,仁哉麟哉。有定而不抵,仁哉麟哉。
有角而不触,仁哉麟哉。今之人,一朝之忿以触人,灭身辱亲。
呜呼,人中有兽,兽中有人。
这首诗通过赞美麒麟(一种传说中的神性动物),表达了对人性中兽性和兽性中人性的深刻反思。诗中的“麟趾赞”是对“麟”这一象征性生物的描述,同时也隐喻了人的行为和道德。
逐句释义:
- 麟有趾而不踶,仁哉麟哉。
- “麟”即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瑞兽,象征着吉祥和尊贵。
- “趾”指的是麒麟的脚,象征稳健和稳重。
- “不踶”表示没有妄动,表现出麒麟的谦逊和稳重。
- 整句的意思是:麒麟拥有稳重的脚,却从不妄动,真是仁慈啊!
- 有定而不抵,仁哉麟哉。
- “定”指的是稳固,不动的意思。
- “抵”指碰撞,冲突。
- 整句意思是:麒麟虽然有坚定的本性,但不与人发生冲突,真是仁慈啊!
- 有角而不触,仁哉麟哉。
- “角”指角,是鹿的一种特征,此处比喻为麒麟的长角。
- “不触”表示麒麟不主动去触碰他人或事物。
- 整句意思是:麒麟虽有长角但不会去触碰他人或事物,真是仁慈啊!
- 今之人,一朝之忿以触人,灭身辱亲。
- “今之人”指的是当今的人们。
- “一朝之忿”指一时的愤怒或冲动。
- “触人”表示冒犯他人。
- “灭身辱亲”意指伤害到自己、家人以及尊严受到损害。
- 整句批评了那些因一时冲动而伤害他人的现代人士。
- 呜呼,人中有兽,兽中有人。
- “人中有兽”意味着人类内心有野兽般的一面。
- “兽中有人”则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展现出兽性的一面。
- 这两句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即人类既有善良美好的一面,也有野蛮粗鲁的一面,两者相互交织。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麒麟的形象描述和对其行为的评价,寓意深远。麒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象征着仁慈、稳重、和谐与美好。然而,诗中的麒麟并非只是单纯的祥瑞象征,它还暗喻着现实中的人。诗中通过对比麒麟的仁慈与现代人的某些行为,揭示了人性中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野蛮的一面。这种对比既体现了诗人对人性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人们对自身行为的思考。